一代梟雄劉備兵敗身死 原因竟是和諸葛亮斗氣
作為創(chuàng)業(yè)者,劉備從無立足之地,到擁有益州,荊州,并可以與曹操、孫權(quán)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其創(chuàng)業(yè)果實可謂巨大。劉備搖身一變,由“織席賣履”的小商販,變成了大土豪,天地為之豁然開朗,別有一番味道。
而土豪,有錢了,內(nèi)心就會發(fā)生一些微妙到連自己也未必能夠覺知的變化。
比如,成功之后,劉備再回頭看諸葛亮?xí)r,未必會覺得自己離了諸葛亮就不會打勝仗了,你諸葛亮能干,能神機妙算,我劉備也不是吃干飯的。但想歸想,還得要讓自己也能夠信服吧,若要如此,劉備就會有尋找機會證明自己的沖動。
很快,這樣的機會出現(xiàn)了。關(guān)羽被殺后,用“講仁義”來定義自己的劉備,就要替兄弟報仇了,否則,又怎么能體現(xiàn)“仁義”兩字呢?
按理,報仇也未必就非得自己去嘛,安排張飛或趙云將兵而去,殺他個轟轟烈烈,又有什么不可以?
或者把諸葛亮叫到面前,吩咐不管想什么法子,都要替關(guān)羽報仇,越快越好,諸葛亮難不成還可以拒絕?
事實是當(dāng)劉備把要“御駕”親征的決定,親口告知諸葛亮?xí)r,諸葛亮極力勸阻。這時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很可能犯下了一個常識性的溝通錯誤,因為這樣的否定,只有一個效果,就是加強了劉備親征的意念。過度否定對方,容易使對方的強化意志。
最終,劉備伐吳慘敗,損兵折將后退到白帝城,就此,一代雄雄劉備于羞憤中死去。
從這個結(jié)局來看,劉備對親征是信心過頭的。他自信可以殺盡吳人,替關(guān)羽報仇是第一步,甚至要一舉滅掉吳國,與曹魏分庭抗禮。否則,稍有一絲失敗的部署準(zhǔn)備,也不至于落得這般結(jié)局。
土豪,如果是自己赤手打天下成功的,自然可以收獲自信爆棚的良好感覺;如果是在能干的軍師輔佐之下獲得成功的,即使外表意氣風(fēng)發(fā),內(nèi)心也會有“暗傷”,覺得成功的含金量不足,便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哪怕沖動一回。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土豪是容易不愿意與軍師多見面了,因為每見一次,土豪都有可能讀到“人家覺得他比我聰明能干”的信息。
以上是三國中的故事,而生活,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