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蜀漢大將馬岱武藝有多高?竟多次上演“一合斬”

2017-05-27 20:25:4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渭水之戰(zhàn)力破曹,割須棄袍逞英豪。惜哉將才英年逝,蜀國江山悵寂寥。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知道西涼錦馬超,馬超作為蜀國五虎將之一,武

渭水之戰(zhàn)力破曹,割須棄袍逞英豪。惜哉將才英年逝,蜀國江山悵寂寥。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知道西涼錦馬超,馬超作為蜀國五虎將之一,武力自然沒話說,但他最大的貢獻還是他對蜀國西部邊防的作用,馬超在西涼人心中的地位很高,威望也就很高,這為蜀國減少了后顧之憂,只是馬超不如其他老將長壽,英年早逝,實在是讓人可惜。但他的弟弟馬岱卻活的很長,并在蜀國中期以后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三國時期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西涼地區(qū)各少數(shù)民族仰慕武力,而當時的西涼太守馬騰功勛卓著,有勇有謀,在西部地區(qū)有著很高的威望。當時在西部少數(shù)民族中流傳著響當當?shù)奈鳑鑫羼R的叫法,這五馬分別是馬騰,馬超,馬岱,馬休,馬鐵。馬騰是后四者的長輩,從小教授他們騎術與槍術,馬家槍法在當時也是響當當?shù)?,只是后來馬騰被曹操用計殺害,一同遇難的還有馬休,馬鐵,這樣一來五馬就剩下了兩馬,索性起兵對抗曹操,這才有了讓曹操顏面盡失的渭水之戰(zhàn),只是這場戰(zhàn)爭很快就結束了,年輕的馬超自然算不過老謀深算的曹操,自己落得個兵敗而逃的下場,去了漢中投了張魯,后來劉備進軍西南,看到馬超自然生了愛才之意,于是便設計讓馬超投奔了自己,于是馬岱也就跟隨兄長在馬超手下效力。馬超的勇猛應該不用多說,畢竟在三國能和許褚,張飛單挑的人沒有幾個,再加上馬超擅長統(tǒng)領騎兵,而在古代騎兵就和現(xiàn)在坦克一樣,對于戰(zhàn)爭的勝負有很大作用,所以不得不說劉備這次的決策對于自己國家的意義很大,而馬超的堂弟馬岱作戰(zhàn)冷靜而勇猛,深得后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的信任,后來諸葛亮死后,楊義命令馬岱殺了魏延,馬岱也出色的完成任務,更難得的是馬岱還很長壽,從蜀國建國一直擔任軍官,最后官至平北將軍,陳倉侯,在后來的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出了不少力。

馬岱也許大家不太清楚,更不要說馬岱的武力了,但馬岱的武力肯定不會低,一是有馬騰,馬超這樣的優(yōu)秀基因為基礎;二是馬岱似乎有神技——一合斬,僅僅是這樣一個技能就能讓他名列一流武將之列了,之所以說馬岱會這什么一合斬也是和他的戰(zhàn)斗特點來說的,也許這和馬岱個人的性格有關吧,馬岱是個不喜歡爭執(zhí)的人。所以在單挑中他就反感哪種動輒百余合的酣斗。他喜歡一上來就下殺招,就要分出勝負。馬岱是不會和人斗過十合的。所以馬岱和人單挑,要么你有很高的武力,逼他打到十合后逼他使出絕技——回馬箭,來和你一決勝負。要不,他就會在十回合內(nèi)勝你。接下來舉幾個實戰(zhàn)例子吧,在《三國演義》第58回中,馬岱與鐘繇照面不一合,鐘繇大敗。第90回,馬岱與孟獲照面,結果生擒孟獲。第88回,馬岱與忙牙長戰(zhàn)一合,忙牙長被斬,第95回中,馬岱與陳造照面,陳造被斬。第65回,馬岱與魏延大戰(zhàn)十合,馬岱敗走,但回身一箭射中魏延左肩。第65回,馬岱與張飛大戰(zhàn)十合,馬岱敗走,張飛欲追,被劉備喝住。在105回,馬岱一刀將魏延斬首。其實,單從前幾個戰(zhàn)例中就可以看出馬岱的可怕了,即使前幾個都不是什么有名的將領,但是如此干凈利落的決斗,古往今來又能有幾個?所以可以用“一合斬”來形容馬岱的作戰(zhàn)風格。

馬岱在蜀國中期這樣一個青黃不接的時候站了出來,作為一個老將,作為西涼五馬的最后一員,毅然決然地走上了北伐,北伐的征程并不好走,在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在死前叮囑馬岱說魏延必反,要馬岱留意魏延,馬岱不負眾望,一刀斬了魏延,史書上并沒有說馬岱是偷襲,這說明馬岱也許和魏延武力不相上下,馬岱也因為平反魏延有功,擢為平北將軍,為北伐事業(yè)效力了三年,于建興十五年去世。

馬岱最出色的作為恐怕就在于斬殺魏延了吧,馬岱的表字在史書上并不清晰,有說字伯瞻的,有說字仲華的,但說這些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現(xiàn)在有人竟然戲稱馬岱字丁琳,因為馬丁琳(馬岱)專治魏延(胃炎),這種行為也許看來是一種玩笑,但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這么快,那些陳列于史書上的文字已經(jīng)愈發(fā)無人問津了,人們簡單地動動手指便能知曉答案,又有誰會去親自翻史書呢?也許就馬岱表字這樣一件小事來說是很卑微的,畢竟這樣一個人在歷史上也不重要,但這樣曲解歷史的行為應該得已制止,應該正視歷史,也許我們現(xiàn)在只是出于玩笑,但我們的后人呢?他們會相信什么呢?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