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崇禎與清朝議和 拿大臣頂罪朝臣寒心社稷崩潰

2017-05-27 18:21:5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后,雖然很有作為,但局勢卻越來越差,東北有清朝虎視眈眈,西北有農(nóng)民軍作亂。朝廷無法集中力量對付其中一股勢力,于是明

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后,雖然很有作為,但局勢卻越來越差,東北有清朝虎視眈眈,西北有農(nóng)民軍作亂。朝廷無法集中力量對付其中一股勢力,于是明朝最高統(tǒng)治者產(chǎn)生了議和的想法。議和自然是與清朝議和,但因崇禎帝性格的原因,議和不成,反而令朝臣寒心,搞的君臣離心離德,為明朝的覆滅打下伏筆!這事怎么一回事呢?

崇禎帝與清朝的議和是在暗中進行的,1642年5月,崇禎與兵部尚書陳新甲商議后,決定派兵部職方司郎中馬紹愉秘密前往遼東,與清朝接洽,商談議和之事。不過崇禎帝的詔書,并沒有任何實際內(nèi)容,但雙方仍然經(jīng)過長達一個月的會談,最后清朝提出了6項條件?;侍珮O還要求崇禎速派使者前來,與清朝盟誓,“如不愿和好,則不必遣使致書”。

皇太極真的想議和嗎?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諸王貝勒們反對議和,但皇太極認為清朝還沒有能力入主中原,他想通過幾年的準備,先鞏固東北的基業(yè),因此不能驟言進取,最終他說服了諸王貝勒,靜待明朝使者的到來。當意外發(fā)生了,左等不來,右等不來,直到10月份,還是沒有明朝使者到來?

那么明朝的使者去哪了?原來明朝內(nèi)部發(fā)生了變故!議和本來是秘密進行的,不料消息去發(fā)生了走漏。第一個走漏風聲的是大學士謝遷。有一次,言官們會見謝遷,這位大學士無意之中說了一句話:“上意主和,諸君幸勿多言”,結果言官們炸了鍋,紛紛彈劾謝遷,堅決反對議和。

但言官們畢竟只是風聞,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偏偏這時候發(fā)生了一件泄密事件!原來議和的時候,雙方往來的文書,都是崇禎與陳新甲之間手詔往來。有一次,馬紹愉從東北帶回一份絕密材料,陳新甲看完后,忘了收起來,就放在了書桌上。家仆誤以為這只是一份普通的塘報,照例拿出去傳抄。

結果搞的京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原來朝廷暗中與清朝議和!言官們紛紛上書彈劾陳新甲,指責他擅主和議。其實大家心里都明白,崇禎才是幕后的“主謀”,崇禎這個人死要面子,“事成則分其功,事敗則委之司馬”。他就怕議和未成,消息反而泄露出去,引起紛爭,牽連到自己。

崇禎當即下詔將陳新甲逮捕入獄,并讓他做出解釋。陳新甲也犯了糊涂,在獄中他向皇帝上書,反而說自己議和有功無罪,這更是讓崇禎惱火,雖然有許多朝臣請求,但崇禎依然下詔,將兵部尚書陳新甲在7月22日斬首示眾,什么叫替罪羊,陳新甲就是!經(jīng)陳新甲之事,朝臣們再也不敢談論議和二字。

清朝那邊消息不靈通,直到10月份,還不知道怎么回事,以為明朝拒絕議和呢,于是調(diào)派軍隊,再度殺入關內(nèi),清軍繞過北京城,攻入山東境內(nèi),先后“攻克八十八城,逼降六城,俘虜三十六萬人,掠得黃金一萬二千兩、白銀二百二十萬兩”。

其實議和并不是什么屈辱,雙方自取所需,明朝需要將重點放在對付國內(nèi)的農(nóng)民軍身上,但崇禎性格上存在嚴重缺陷,且不懂用人之道,與朝臣們搞的離心離德,為明王朝的覆滅打下伏筆。如果他真是位有魄力的皇帝,就該乾綱獨斷,不該猶猶豫豫,死要面子。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