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東吳最后一個皇帝 不是昏君卻慘無人道
三國時候,吳國的末帝孫皓,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個暴君,他荒淫無道,最后導致了吳國的滅亡。特別是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州)的舉動,一時民怨沸騰,還有歌謠流傳,“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yè)死,不止武昌居”。當時,國內(nèi)吳國的百姓對孫皓極為不滿,而國外晉國在滅掉蜀國之后,在戰(zhàn)略上已經(jīng)完成了對吳國的包圍,滅吳只是時間早晚的事兒。而孫皓的殘暴,更是加速了這種滅亡的到來。
當然咯,以上是正統(tǒng)史書、歷代文人對孫皓的標準看法,很多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孫皓并不是天生昏聵無能的一個人。他之所以能登上皇帝的寶座,是因為吳國景帝孫休忽然辭世,當時吳國的盟國蜀國剛滅亡,而吳國國內(nèi)又到處都是山越叛亂,所以吳國需要一個聰明、成熟的統(tǒng)治者掌控大局。鑒于孫休的兒子太小,所以在皇族宗室里,選擇了孫皓??梢韵胍?,如果孫皓是個一無是處的人,吳國大臣們不會拿吳國的前途開這樣的玩笑。
其次,說孫皓遷都只是為了享受,是為了一己私欲,那更是無稽之談。要知道,這首歌謠“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yè)死,不止武昌居”,它的作者比較特殊,是揚州一代的居民。揚州居民唱這首歌謠,最大的原因不是因為孫皓殘暴、荒淫,而是因為揚州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的下游,揚州居民服役、運輸,都要沿長江逆流而上,因此痛苦不堪,和孫皓的殘暴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
而孫皓遷都武昌,史書上說是因為他要享樂,這更是不知從何說起。首都建業(yè)已經(jīng)經(jīng)營了幾十年,繁華昌盛,何必去開拓一個荒涼的新首都出來?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武昌(今湖北鄂州)是當時的軍事重鎮(zhèn)、兵家必爭之地,占領(lǐng)了這兒,就可以順流而下直搗建業(yè),滅亡吳國。所以,孫皓希望遷都于此,把吳國的軍事力量集中于此。后來的歷史發(fā)展,也證明了這一點,晉國滅吳國的時候,就曾有人指出,孫皓如果把都城修建在這里,仗恐怕就沒那么好打啦!
另外,孫皓在位的時候,還曾多次出兵威脅晉國,特別是在交趾一帶(今越南北部、廣西南部)雙方進行了反復的爭奪,吳國還一度占據(jù)優(yōu)勢。這難道不能說明,孫皓是非常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嗎?
至于說其他如北伐之類的事兒,孫皓更是沒有少干,只不過,吳國國內(nèi)的貴族不同意。當然,貴族大臣們都很有水平,不會直接說不同意,而是說,吳國國力太弱,只能自守,難以進攻。但是,這么簡單的道理難道他們不明白,自守守到最后,就是等著送死??!
所以說,歷史上對孫皓“荒淫無度”、“殘暴”之類的一面倒的評價,多半是出自文人士大夫之口,一方面是滅吳之后晉國統(tǒng)一的政治需要,另外一方面,是對于亡國之君這個特殊群體的鄙視,一貫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