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武圣關羽如何讓殺人成為一門藝術!
老羅的《三國演義》中,除了豐富多彩的戰(zhàn)場描寫,極富特色的武將塑造也是其吸引讀者眼球的一大要素。提起這些個武將,無論張飛趙云等,較為熟悉的讀者大多可以在頭腦中勾勒出他們的形象。而關羽,作為演義中塑造最為典型的武將之一,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之一”都可以去掉,因為從各方面來講,關羽都是老羅下筆墨最多最豐富的一位武將形象。
書中似乎反復在強調關公的青龍刀重達八十二斤。好家伙,許多人說這太夸張,現在好多拼命減肥瘦身的骨感女生差不多就這重量,關羽那豈不是扛著個活人在作戰(zhàn)么?事實上,按照那時候的質量單位換算,八十二斤也就差不多現在一對啞鈴的重量,所以老羅的描述并無太多夸張成分。
盡管如此,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仍然不是輕武器,從關羽后面的表現來看,華雄、顏良、文丑這等強將都是被速斬,證明了關羽的戰(zhàn)斗特點有閃電戰(zhàn)的特征(在得到赤兔馬后更是如此),而他的青龍刀質量非常重也保證了他對敵的第一擊就具有極大的威脅性。所以簡單總結關羽的戰(zhàn)斗特點就是“刀重馬快”。
不得不說關羽的武藝的確高強,而且極具威懾力。在諸侯面前不可一世的華雄在他面前也就走了一回合。而且關羽臨行前還刻意不飲曹操斟下的熱酒,等他斬敵后回來以顯示自己速度是多么快,手段是多么猛。這就相當于考試的時候大家遇到一個都不會做的難題,你突然站出來,咳咳咳,這題我會做,然后一位同學說真的你會做?我為你鋼筆打墨水,你就說不用了,我馬上就做完,片刻后,題做好了,那同學的墨水才打了一半……嘖嘖,關羽的驕傲和愛出風頭,這里可見一斑啊。
而關羽一生中最出彩的一戰(zhàn),恰恰是他的成名作——斬華雄。這一場由羅貫中完全虛構出來的單挑戰(zhàn),成了武圣關云長在萬千中國人心中不可磨滅的印記。因為這一場單挑戰(zhàn),雖然在對戰(zhàn)分量上看,遠不及三戰(zhàn)呂布、張飛戰(zhàn)馬超等經典戰(zhàn)例,甚至不如關羽本人遭遇的許多敵手(如戰(zhàn)黃忠、龐德等),但這一場戰(zhàn)斗老羅所運用的描寫手法不僅在演義中絕無僅有,在整個古代小說范圍內也算是點睛之筆。
對于華雄這個人,這里就不做贅述了,前文已經有了大量的交代。只能說,這人是在能力上非常全面,武力上不次于曹營中諸如夏侯淵曹仁等猛將的強人。正是這個強人,將此前慷慨激昂的十八路諸侯打的落花流水,龜縮在大本營面面相覷不敢出迎,手牌里沒有顏良文丑的袁盟主此刻也表示鴨梨很大。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一點也不假。這種情況下,只有關羽方可挺身而出,同時以一種極其夸張和振奮士氣的方式完成這個Mission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
回到這場戰(zhàn)役本身來說,羅貫中的這場戰(zhàn)斗描寫可以說是精彩絕倫的,為何現在的小說比不過這些巨著呢?原因就在于此。你只能看到兩個人如何如何激烈的廝殺,何等何等的招數,卻忽略了在此之外的東西。就像音樂也是一樣,為了烘托一個宏大的氣氛,就非得百家齊放,震耳欲聾,只能貽笑大方,這一看,就是外行。記得有位作家說過,你要寫什么,就偏偏不要寫什么,有時候想想,也頗有道理。
斬華雄這一場戰(zhàn)斗,雖是武戲,卻比文戲還值得回味。這就是名家與普通寫手的區(qū)別。文中有武,武中有文。一場舌戰(zhàn)群儒,卻被他寫的仿佛戰(zhàn)場上劍拔弩張。原本暴力的武斗,被這樣一寫,就仿佛《琵琶行》一般精妙,原本此時無聲勝有聲,卻在那千鈞一發(fā)之際,震天動地的吶喊聲中,鐵騎突出刀槍鳴,攜華雄之頭昂然回歸的關羽,飲下了“尚溫”的熱酒,仰天大笑,何等豪放,又是何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