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將程咬金的武器是三式板斧是后世傳說?
程咬金是中國歷史上極具傳奇與喜劇色彩的一個人,無論是《說唐》、《隋唐演義》等小說也好,或是評書、戲劇乃至于影視作品也好,程咬金都作為一個“喜角”占據了一個特殊的地位。關于程咬金的俗話,咱們頓時就想起“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和“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想起程咬金,都是那個舞著大斧與秦叔寶勾肩搭背的大唐“福將”。
歷史上的程咬金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武德二年(619年)更名程知節(jié)。根據記載,程咬金出身于山東濟州的世族,“曾祖(程)興,齊充州司馬。祖(程)哲,齊晉州司馬”,而其父程婁乃是“濟州大中正,皇朝贈使持節(jié)瀛洲諸軍事、瀛洲刺史”。所以程咬金是妥妥的世家子弟,而絕不是演義中的窮小子。在演義中,程咬金足足活了一百來歲,而歷史上的程咬金雖然沒能活得那么長,但根據他生于隋開皇九年(589年),卒于麟德二年(665年),“春秋七十有七”的記載,也是一個長壽之人。
在演義中,與程咬金聯(lián)系最深的元素只怕就是三板斧了。這“三板斧”極有意思,原意為“三式板斧”。據聞程咬金在做夢時夢到他師父傳藝,學到第三式卻被人吵醒了,所以只會這三式。雖然這三式威力無窮,但三招過后便無招可出。演義中還說,程咬金在出招前要報出招式的名字來提醒自己怎么出招:第一斧叫劈腦袋、第二斧叫鬼剔牙、第三斧叫掏耳朵。我們熟知他的許多故事,都和這三式板斧有關。比如三斧子披轅門、三斧子定瓦崗等等。而且程咬金的斧頭根據不同演義版本的差別,有著宣花斧、開山斧。
在《說唐》小說中,程咬金使的是一把八卦宣花斧,重達六十四斤。真實歷史中,宣花斧是存在的。它一面有刃,柄端有矛頭,斧面下方有尖銳勾起,共有劈、砍、剁、摟、砸、掛、截、撩、云、片、推、支、刺等十三種用法,是一種殺傷力強大的長兵器。
到了評書里,程咬金的板斧就是一種被稱為開山斧的武器了。開山斧又稱大斧、長柯斧、無敵斧、靜燕斧、日華斧等,雖然別名繁多,但“大抵其形一耳”。一般有銅、鐵兩種材質,一面有闊八寸的斧刃,柄長丈余,尾部厚而窄,并有一向下彎曲的尖鉤。其實,由于開山斧過于厚重、長度超過一丈,使用起來極不靈活,因此一般用于攻城拔寨、破除柵欄或者儀仗,極少用于步兵交鋒乃至于騎兵交戰(zhàn)。對于一般人,那么沉重的斧頭,別說是三板斧,就是只是第一招劈下去,第二招就很難施展了。
還有一些傳說中,程咬金使用的是車輪斧。車輪斧其斧頭如車輪,柄前端有尖銳的矛頭。“車輪”通體鐵制,但并不開鋒,以“掄”、“砸”代替了普通長斧常用的“劈”、“砍”。但車輪斧比起大斧也是“半斤對八兩”,不適用于戰(zhàn)陣兵馬的刀鋒相見,而更多地用于破壞守城設施、攻城拔寨。
其實在真實歷史上,程咬金不是三式板斧后就黔驢技窮的虛張聲勢之徒,而是武藝高強的當世猛將,而且他用的不是大斧而是馬槊?!杜f唐書》曾評價程咬金,“少驍勇,善用馬槊”。當程咬金還在瓦崗寨之時,曾單“槊”匹馬營救裴行儼,連殺數人,嚇退王世充手下的士兵,抱起裴行儼上馬就走。
程咬金所擅長的馬槊也被叫做“馬矟”,是一種長矛類兵器,其后又以“槊”或“矟”來專指馬槊。這是一種很長的長長矛,一般來說,矛長一丈八尺即為槊,或者說槊是為適應馬戰(zhàn)而發(fā)展出來的“加長版”矛。除了槊桿較矛更長之外,馬槊的槊鋒也更加長,能刺也能劈砍,殺傷力強大。另外,除了騎兵用的馬槊(矟)外,還有步兵用的步槊(矟)。雖然步槊的槊鋒不及馬槊那般長,但較之普通的矛與槍還是長了一大截。
馬槊起源于漢代,至魏晉時期已經悄然興起,隋唐時已經取代了著名的戟,成為騎兵的主力兵器。因此,在騎兵盛行的東漢末年至隋唐時期,這種強有力的馬戰(zhàn)兵器備受青睞。《唐會要》中就曾記載:“開元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敕四軍槍矟,左飛騎用綠紛,右飛騎絆紛,左萬騎紅紛,右萬騎碧紛?!笨梢娞拼畷r,槊已成為騎兵的重要的制式裝備。
各種唐代的詩章也常以“槊”指代武器或戰(zhàn)爭。
由于馬槊較矛、槍長了許多,因此對于槊桿的要求也較大。大將用的馬槊制作工藝更是繁雜。這些馬槊的木桿,材質上首先要選取上等韌木的主干,再將其剝成粗細均勻的篾,并將這些篾以桐油反復浸泡至不再變形、開裂,這與藤甲的制作有些類似。然后將細篾與葛布層層膠合、穩(wěn)固,再以桐油浸泡一段時間才可。制作一柄精致的馬槊,用時往往在三年以上,費時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