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明朝航海家鄭和是在下西洋的途中逝世的嗎?

2017-03-03 15:14:2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鄭和是明朝的時候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是云南昆陽人。公元1371年的時候,鄭和出生,是家中的的第二個兒子。 公元1381年的時候,明朝的軍

鄭和是明朝的時候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是云南昆陽人。公元1371年的時候,鄭和出生,是家中的的第二個兒子。

公元1381年的時候,明朝的軍隊進攻到了云南,當(dāng)時還是叫馬和的鄭和被明軍的副統(tǒng)帥藍玉給掠奪了過去,并且把鄭和給閹割了帶到了南京,這個時候鄭和只有十歲。鄭和到了南京之后就被送到了燕王府,燕王就是朱棣。到了公元1403年的時候,鄭和被姚道衍和尚收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難之變中,鄭和為燕王朱棣立下了戰(zhàn)功。到了公元1404年,也就是永樂二年,這個時候朱棣已經(jīng)當(dāng)上了皇帝,于是他親筆御書了“鄭”字給鄭和當(dāng)姓,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鄭和改名叫了鄭和,從前的名字馬和也就不在使用,朱棣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鄭和戰(zhàn)功的紀念。之后鄭和為人聰明、機靈,很快就被封為了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這個官職是四品,地位上只比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低一點。

當(dāng)然鄭和不是個普通的太監(jiān),他機智、勇敢、有勇有謀,被朱棣所賞識,朱棣也對他非常的信任。因此朱棣給了鄭和一個艱巨的任務(wù),就是出使外國。在1405年到1433年的這二十八年中,鄭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航海歷史上的一次壯舉。朱棣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jiān)”,最后鄭和在印度西海岸不幸去世了,最后葬在了南京的牛首山。

鄭和怎么死的

?鄭和是中國航海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可以說鄭和將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航海事業(yè),因為鄭和是在自己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死的。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來的時候是公元1422年,兩年之后的1424年,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去世了。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朱高熾以國庫空虛沒有錢繼續(xù)航海的名義暫停了航海,這一停就停了七八年的時間。直到1431年,鄭和開始了自己第七次的航海之旅。但是年逾六十的鄭和應(yīng)該沒有想到,這一次竟然是一次有去無回的旅程。

當(dāng)時鄭和一行人到了祖法兒、木骨都束等國,而且還過了赤道,到達了非洲的最南端,都已經(jīng)接近了莫桑比克海峽一代。之后船隊就開始返航,但當(dāng)船隊行駛到了古里國一帶的時候鄭和最終還是因為操勞過度而不幸一病不起。不久之后,也就是公元1433年的四月,鄭和在印度南部系海南的卡里卡特因病去世了,終年六十四歲。

但是很多人也說鄭和的死沒有那么簡單,他不僅僅是因為疾病去世的,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心病。大致就是受到了群臣的群起攻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在航海的事業(yè)之上,但是當(dāng)時卻看不見什么對國家有利的效果,因此很多大臣都出演譏諷鄭和。并且有人說鄭和出海的目的是為了尋找長生不老的丹藥,永樂帝已經(jīng)死了,任務(wù)沒能完成鄭和的心結(jié)也一直沒有打開,于是就死在了航海的途中,但是這也都是猜測罷了。

鄭和墓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時候,不幸積勞成疾,身染重病。在回程的時候鄭和就不幸因病去世了,這個時候船隊還在今天的印度卡里卡特一帶。

對于鄭和死后葬在了哪里,學(xué)界莫衷一是,也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有的說是葬在了南洋,也就是今天印度南部,離鄭和死的地方也不遠,還有的說他是被葬在了爪哇的三寶洞里。其他的說法也就是因為鄭和死在了半路上,所以就海葬了。但是在今天南京市江寧區(qū)牛首山就有一個鄭和墓,這個墓地是按照伊斯蘭風(fēng)格修建的,是呈回字形的。

但是對于這個鄭和墓也存在很多的爭議,鄭和是在1433年四月病逝的,但是當(dāng)時船隊回航的時候是七月份,也就是說在這個三個月里要把鄭和的尸身帶回國。航海的地區(qū)氣候炎熱,鄭和又是伊斯蘭教徒,要遵守“裹身不棺”的傳統(tǒng),所以把遺體保存完好送回國顯然是有些難度的。而且鄭和的后人也表示,南京牛首山的鄭和墓是一個衣冠冢。

但是還有另一些證據(jù)和說法顯示,牛首山的鄭和墓埋葬的就是鄭和的真體。首先明朝的時候用水銀保存尸體的做法早就有了,而且鄭和是回民,不能夠海葬或者火葬,只能土葬,所以把鄭和遺體送回國的可能性最大。另外明宣帝把鄭和葬在了牛首山,還派了人給鄭和守墓,這一守舊是六百多年。現(xiàn)在和鄭和墓遙遙相對的就有一個“鄭家沖”村,村子里就是給鄭和守墓人的后代。如果鄭和墓是衣冠冢的話,皇帝為什么還大費周章派人為鄭和守墓呢?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