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開國戰(zhàn)神魏延 提出一大膽計策可瞬間摧毀魏國
魏延是劉備頗為賞識,并在實踐使用中得到肯定的杰出將領(lǐng),其不僅是一員能上陣廝殺的猛將,更為重要的是一位很有實戰(zhàn)謀略的帥才,與關(guān)云長風范頗似,與馬謖恰恰相反。
一
當年,魏延只是一名部曲(即從屬于某一位將軍,地位較低),后屢立戰(zhàn)功,是一位靠自己的才能打拼的草根英雄。劉備為漢中王時,沒有任命與自己親同手足的關(guān)羽或張飛,卻破格提拔了當時無甚大名的魏延,為督漢中鎮(zhèn)遠將軍,并兼漢中太守。此見魏延非同一般,確有過人之處。
二
公元228年,諸葛亮躊躇滿志,揮師北上,光復漢室,而上天垂憐,確實給了諸葛亮一個能夠一舉打敗魏國的機會,但這唯一機會,卻被“多智而近妖”(魯迅語)的諸葛亮一手給錯過了。這個機會,就是魏延為諸葛亮所獻之計:出奇兵經(jīng)子午谷,直取長安。
三
而當時的外部形勢,對蜀攻魏相當有利。魏文帝曹丕已經(jīng)病死,魏明帝曹睿即位不久,魏國政局不穩(wěn)。而蜀國與吳國通好,且部隊勢氣方面,諸葛亮攜南征得勝之軍,勢氣正盛,魏延、趙云、王平、馬岱皆是能征善戰(zhàn)之輩。內(nèi)部形勢,也是一片大好。先是公元225年秋,諸葛亮率軍南征安定后,生產(chǎn)休息,致使政通人和,國力富強。公元227年,諸葛亮還向后主劉單,呈上了“出師表”,可謂氣勢如虹,大有不滅魏國誓不還之勢。
四
而魏國方面,蜀魏兩國邊境連年沒有戰(zhàn)事,魏國防務松懈,準備明顯不足,正是突發(fā)奇兵的好機會。諸葛亮起兵之初,戰(zhàn)果累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在諸葛亮出征時叛魏投降。大有一鼓作氣,乘勢一舉滅魏之勢。可以說,在伐魏之初,勝利的天平是傾向蜀國的,諸葛亮若此時,及時采納魏延走子午谷之計,那么興得勝之師,滅魏國不是不可能的。
五
非常遺憾的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勢下,謹慎求穩(wěn)的諸葛亮,卻犯了過于保守、不敢奇中制敵、不能隨機應變的錯誤。不用魏延走子午谷之計,卻啟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諸葛先生內(nèi)心深處是很喜歡馬謖的,因為熟讀兵書的馬謖有著深厚的理論修養(yǎng)和夸夸其談的口才,非常喜歡談論排兵布陣及軍事大計。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是有交待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六
歷史總是那么的巧合,多年后的魏將鄧艾正是偷渡陰平,速達蜀都而一舉滅蜀的。陰平之險要,絕不亞于子午谷,但鄧艾卻挺而走險,似天兵天將一般空降并攻下了離成都不遠的江由。并一鼓作氣,突破了蜀國的最后一道防線,。而其取勝的關(guān)鍵“走險道,出奇兵之計”,實與魏延出子午谷之策同出一轍。但結(jié)果卻是,蜀國滅亡了,魏國勝利了。讀到此處,其中滋味,讓人感嘆。
七
用兵之道,應不拘于常法,出奇不意,以奇制勝,一味地穩(wěn)打穩(wěn)扎,穩(wěn)中求勝,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只有貽誤戰(zhàn)機,坐失勝算。解放戰(zhàn)爭期間,粟裕大將最喜歡唐軍事家李靖的一段話:“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大意:正面交鋒可取勝,出奇兵也能取勝,正與奇之間互相變換才能百戰(zhàn)不殆!)
八
從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諸葛亮沒有真正從這第一伐魏中吸取教訓,堅持采取拉長線穩(wěn)步推進的持久戰(zhàn),越來越讓國力弱小、供給困難的蜀國,心力不濟,后援供及不上,戰(zhàn)勝魏國也越來越遙遠而變成不可能,以至于最后以卵擊石。而最接近成功的便是第一次北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