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揭秘唐肅宗李亨什么原因要害死自己的兒子

2017-02-25 00:08:0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唐肅宗又名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在安史之亂期間即位,可以說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皇帝,但是唐肅宗卻戲劇性地殺死了自己的兒子,這是

唐肅宗又名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在安史之亂期間即位,可以說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皇帝,但是唐肅宗卻戲劇性地殺死了自己的兒子,這是怎么回事呢?

唐肅宗像

唐肅宗在知道史思明竟然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殺死之后,就處于非常憂慮的時期,在這段時期是由張良娣來陪伴的,張良娣有兩個親生的兒子,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張良娣也想讓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當時最有可能成為太子的就是李俶、李倓兩位了,所以這兩個絆腳石是一定要被除掉的。

張良娣勢單力薄于是就給當時的執(zhí)掌禁軍的宦官李輔國遞上了橄欖枝,于是兩人一拍即合,沆瀣一氣,狼狽為奸,開始了除去李俶、李倓的道路。李倓是個直性子,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當時正好有戰(zhàn)爭需要去平叛,李倓就自動請纓去了,但是卻受到了張良娣和李輔國的阻礙。張良娣在唐肅宗耳邊各種說李倓的壞話,本來唐肅宗就對史思明被自己親生兒子殺死的事情有芥蒂,所以也就沒有派李倓出征,這可就讓李倓生氣了。李倓?chuàng)P言要殺死一位王爺,更加讓張良娣抓住了把柄,再加上朝堂上頗有地位的李輔國,很快李亨就決定處死李倓。李倓是個心氣很高的人接到圣旨后就自殺了。

雖然后來唐肅宗各種懊悔,但是事實已經(jīng)造成了,可以說李倓的死亡就像是一場鬧劇,著實可悲,值得深思。唐肅宗覺得史思明被自己親生兒子所殺是很可悲的,那么他自己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又算是什么呢?

唐肅宗之后的皇帝究竟是誰

在唐肅宗因過度精神緊張結(jié)束了自己五十一年的生命之后,他的長子李豫也就是唐代宗接替了唐肅宗的皇位。

唐代宗畫像

唐代宗作為唐玄宗的直系嫡親,繼承了先輩的許多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從小就喜歡廣泛閱讀書籍,性格溫和而不張揚,孝順長輩,畢恭畢敬,頗受長輩喜愛。在唐代宗登上皇位后,首先除掉了父親在位時候的賣國賊李輔國,因為他為人和善,在殺掉李輔國后還不忘去安慰他的家人。

緊接著,他便開始處理父親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可見他對政事頗有一番見解。尤其是恢復(fù)了許多人的頭銜,平昭了許多冤案。唐代宗的這番計策真是用心良苦,他為了唐朝可以繼續(xù)發(fā)揚光大,費盡心思。

但是這時的唐朝已經(jīng)開始走下坡路了,因為官宦勾結(jié),最終唐代宗的美好理想也沒能夠?qū)崿F(xiàn)。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唐代宗將安史叛亂軍隊的最后一個領(lǐng)導(dǎo)者史朝義逼到上吊自殺了,這下安史之亂正式結(jié)束了。然后在安史之亂結(jié)束之后,吐蕃又來侵犯,因為官宦內(nèi)外勾結(jié)導(dǎo)致長安城動蕩不安,在把吐蕃打敗之后,唐代宗的身體也越來越不好了,病重十天左右的時間便去世了。

回想唐代宗在位時候,真是做了許多利民利國的政策,他愛惜百姓,降低了農(nóng)業(yè)的稅收負擔,并且?guī)椭r(nóng)民解決糧食生產(chǎn)問題。唐代宗擔任著國家的重任,盡心盡責,受到后人很高的評價。

肅宗李亨是怎么死的

唐肅宗李亨又名李玙,唐玄宗李隆基和楊皇后的第三個兒子,唐肅宗一生都是在憂愁中度過的。他生活在唐朝逐漸衰敗的時候,可以說唐肅宗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唐王朝的統(tǒng)治,也可以說在自己的父親將唐王朝玩的快壞了的時候,李亨站出來努力了一把。

唐肅宗畫像

唐肅宗即位之后,重用宦官李輔國,公元761年唐肅宗生病臥病在床休息,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早朝,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皇后叫來了太子,對太子說你的父親快要駕崩了,你要趕快誅殺掌握禁軍軍權(quán)的李輔國等人,不然你就會被他們殺掉,但是太子沒有聽從,于是張皇后找來了別人家決定殺死李輔國。消息被別的宦官聽到了,于是告訴了李輔國,李輔國以皇帝有危險為理由帶兵進宮,控制了太子,并且要抓捕張皇后。張皇后為了躲避追捕,逃到了唐肅宗養(yǎng)病的長生殿,要求得帶唐肅宗的庇護,可惜這個時候的唐肅宗已經(jīng)沒有任何權(quán)利了,張皇后被李輔國拖出了長生殿。唐肅宗被氣得說不出話來,沒過多久就死在了長生殿。

唐肅宗的悲劇是他自己造就的,唐朝逐漸走向衰敗,當權(quán)者利用宦官來掌控國家權(quán)力,導(dǎo)致國家混亂不堪,很多皇帝都因此而駕崩,這是歷史的必然。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有自己的弊端,從創(chuàng)建到興盛再到最終的消亡,由新的王朝代替,這也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