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皇后阿魯特氏是怎樣一位才貌雙全的人
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生于咸豐四年(1854),她的父親是大清“立國二百數(shù)十年滿、蒙人試漢文”唯一摘得狀元桂冠的旗人崇綺。清廷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一甲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一般都是為漢人所得。因此同治四年(1865)崇綺被欽點為狀元時,引起了滿朝議論。還是眾大臣商議“只論文章,何分旗漢”,才確定了他的狀元名號。
出生在這么一個書香門第,阿魯特氏自幼受到父親的教導和熏陶,文化修養(yǎng)頗高。她容貌俊俏,書法娟秀,左手能寫一手好書,美名傳遍了滿洲和蒙古各部。
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已經(jīng)17歲了,兩宮皇太后決定為皇帝選后立妃。在皇后的人選問題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意見出現(xiàn)了分歧。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認為她淑慎端莊、知書達理,足以母儀天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比同治大了2歲;而慈禧更傾向于選擇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認為她聰穎俏麗,且出身高貴。據(jù)說慈禧選擇富察氏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那就是富察氏年輕,閱歷淺,易受擺布。
兩宮太后僵持不下,于是將選擇權交給了同治。慈禧原以為自己的親生兒子會按照自己的旨意辦事,誰知同治對阿魯特氏一見傾心,將玉如意遞給了她。慈禧大為惱火,對阿魯特氏有了芥蒂。
在慈安和同治的堅持下,慈禧不得不屈服。同年二月,兩宮太后頒布懿旨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同時,封富察氏為慧妃,知府崇齡之女赫舍里氏為瑜嬪,前任副都統(tǒng)賽尚阿之女阿魯特氏為珣嬪。
在這幾位后宮妃子中,慧妃年齡最小,瑜嬪、珣嬪容貌出色,但皇后蕙質(zhì)蘭心、文采出眾,《清宮詞》里有一首贊美她的詩:
詠同治皇后
蕙質(zhì)蘭心秀并如,花鈿回憶定情初。
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