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豪王漁洋頻游南京 燕子磯題詩傳為佳話
“阮亭先生官揚州,江淮山水無不搜。最愛舊京多古跡,公余輒作金陵游。燕子磯邊每停棹,鳳凰臺上幾登眺。雨花木末恣扶筇,桃葉青溪仍垂釣。城南牛首與獻花,城北攝山復(fù)寶華。皆因僻遠(yuǎn)不曾到,見人惆悵還咨嗟。今年五月遷官去,重訪金陵舊游處,拾遺補缺諧素心……知君厭聽俗人語,為賦金陵五峰行”。“阮亭”即王漁洋(1634——1711),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桓臺人。從他留下的詩來看,他對南京似乎有種特別的鐘愛。
清初文壇的領(lǐng)袖人物
王漁洋為清初文壇的領(lǐng)袖人物,他是中國歷史上頗為少見的,既能在官場上叱咤風(fēng)云,又能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取得輝煌成就的人物。
當(dāng)時人陸昕曾這樣稱贊王漁洋:“辭章之美,比于柳子厚?!绷雍窈卧S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將王漁洋與柳宗元相比較,足見王漁洋在詩壇的地位。
王漁洋被尊為詩壇圭臬、一代正宗。他首創(chuàng)論詩“神韻說”,以清新平淡的風(fēng)格取代了遺民詩凄清愁怨的格調(diào),對當(dāng)代和后代都有很大影響。
王漁洋雖然詩名鵲起于揚州,但他與南京頗有淵源。他一生多次來過南京,遍訪勝跡,留下膾炙人口的游記及詩作。
燕子磯題詩傳為佳話
順治十七年(1660),王漁洋到揚州做起了“推官”,“推官”說白了就是基層司法官員。這一年的八月,王漁洋來到金陵。這是他第一次踏上南京的土地,這一次來是因為科舉鄉(xiāng)試,王漁洋被委任為同考官。
閑暇之余,王漁洋登上燕子磯,看著滾滾不息的大江,想到了明朝的覆亡,他感慨萬千,詩意正濃,于是,留下了數(shù)首詩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漁洋在燕子磯題詩的消息,傳播的速度極快,第二天就傳遍了整個金陵城。生活在這里的十多位大明遺民詩人,紛紛倡和,此事傳為佳話。
第二年,即順治十八年(1661),王漁洋“以讞至”,也就是因為審判的原因來到金陵。公事之余,王漁洋先后赴烏龍?zhí)?、靈谷寺、瓦官寺及城南的高座寺、長干寺等地探幽訪古。
這次來金陵,王漁洋請人畫了一冊《青溪遺事》。
有一次詩人雅集,好友陳其年看到《青溪遺事》畫冊后,興致勃勃在畫上題詩,王漁洋見狀又填寫了小詞八闋。
王漁洋新作問世,激起千層浪,一時江南名士和者甚眾。這些暫居在金陵的遺民詩人,把王漁洋的詩韻作為標(biāo)準(zhǔn),紛紛陶醉在王漁洋的詩韻中淺吟低唱。其實,不僅在清代,即使到了民國,文人們?nèi)匀荤娗橛谕鯘O洋的詩韻,題詩時,還念念不忘以和王漁洋詩韻為題做詩。
結(jié)集成《金陵游記》
王漁洋第三次來到金陵是康熙二年(1663)十月,再一次登臨燕子磯時,他寫下游記《登燕子磯記》。他在《登燕子磯記》中說:“磯上有祠,祀漢壽亭侯?!睗h壽亭侯,也就是三國時期的關(guān)羽。
翻開王漁洋的游記,可以找到古人在燕子磯留下的題刻,如:“天空海闊”。這個題刻是明代大司馬湛若水所題,在這四字題刻旁,還有湛若水的詩刻和明代楊繼盛的《絕句》、明代畫家文徵明之子文壽承題寫的《關(guān)祠頌》及陸五臺《謁祠詩》等??上У氖牵缃襁@些題刻,已經(jīng)難覓蹤跡了。
康熙三年(1664)五月,王漁洋第四次來到金陵。這一次王漁洋寫下了《游雞鳴山烏龍?zhí)吨T勝記》、《游鐘山靈谷寺記》、《游金陵城南諸剎記》、《游瓦官寺記》、《雨登木末亭記》、《六朝松石記》、《夜登弘濟寺觀石壁記》等七篇游記。這些游記篇幅都不算長,王漁洋遂將這七篇游記與《登燕子磯記》結(jié)集成冊,并取名《金陵游記》。
南京的名勝實在太多,以至于王漁洋來了四次,還是有一些名勝不曾游覽,如:牛首山、獻花巖、棲霞山等,這也讓他一直記掛在心。
為南京留下寶貴資料
康熙四年(1665),王漁洋內(nèi)遷禮部。為使自己不留遺憾,王漁洋利用內(nèi)遷的間隙,與好友方文一同游歷了此前“皆因僻遠(yuǎn)不曾到”的牛首山、獻花巖、棲霞山和句容的寶華山。在游歷棲霞山時,王漁洋寫下了《送楚云和尚還棲霞》、《棲霞天開巖觀禹碑》、《中峰澗》、《雨夜宿德云庵》、《德云庵早起》等詩和《游攝山記》,被收錄于《攝山志》中。
除了這些作品外,王漁洋還留下了《秦淮雜詩》、《清涼寺》、《石頭城早發(fā)》及描寫六合的《皇廠河》、《瓜步道上作》等。這些作品收錄在王漁洋的《白門集》和《白門后集》中,“白門”為南京的別稱,這些作品廣為流傳的同時,也為南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多年以后,王漁洋在《送馬生歸金陵》一詩中寫道:“隨身缽袋與軍持,慚負(fù)年年白社期。君到獻花巖畔去,為予一謝懶融師?!笨梢娖鋵鹆旮星橹睢?/p>
王漁洋賦詩極豐,他的詩旖旎風(fēng)華,情致綿密。如此頻繁的出游,使王漁洋的名聲和詩作迅速傳播江淮,乃至全國。這種看似平常的游歷活動,客觀上為王漁洋流傳詩作、迅速提升人氣,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以至于天下士子,莫不仰之如泰山,翕然“奉以為宗”,甚至尊他為清代第一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