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的生平簡介 張廷玉的死因是什么
張廷玉,清朝時期的大臣,輔佐過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時期遭遇不同的從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卻得到入廟的殊榮。
張廷玉,又名橫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進士入官,在康熙年間入內(nèi)閣擔任學士、吏部副長官。
雍正繼位后,張廷玉頗受賞識與重用,開始在政場上大顯身手。他協(xié)理翰林院文章事務,晉升為禮部尚書,成為《世宗實錄》的副主編。隨后,張廷玉逐漸成為皇子的老師,以及鄉(xiāng)試主考官。后由于其文筆寫作深符皇帝的心意,又擔任了《明史》的主編。
張廷玉做事聰明老練,思維謹慎周到,且文筆出眾,才氣盡顯,因此深得雍正的寵信與提拔。國家大事上,無論軍事還是政務,雍正都與之商議,參與決策,且當時國家的古書典籍也大都出自他筆下。1726年,張廷玉升為大學士,參與軍務,著手改善軍機制度。
雍正去世后,張廷玉受遺詔之令其死后可進入太廟。乾隆初期,張廷玉任總理大臣掌理事務,后年近花甲,逐漸不得乾隆待見,他深明皇上有意將他換之,便主動請辭。后張廷玉請求皇上保留其入廟之位得到允許后,未親自進朝叩謝,受到怪罪,被削伯爵之位。后由于學生去世執(zhí)意歸鄉(xiāng),使皇上大怒,取消其入廟資格。
張廷玉于84歲病逝,死后乾隆改變態(tài)度,認為其一代老臣,仍使其入廟,成為清朝唯一入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的死因是什么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時期,備受賞識得到重用,可晚期由于得罪乾隆而屢屢碰壁受到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榮。然而作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張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1749年,張廷玉已身處晚年,乾隆為了將其換掉,名義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許他每逢天氣糟糕的時日可以不用上朝,實際上還特意找人代其職。張廷玉為人聰明得體,便主動提出辭職歸鄉(xiāng),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時,張廷玉進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諾,保證其死后能進入太廟。乾隆雖然心有不滿,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誰知張廷玉得到承諾后沒有親自謝主隆恩,而是派兒子前去叩恩,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責張廷玉不懂規(guī)矩理法。張廷玉聽聞后,次日便親自進朝叩謝皇恩。
乾隆見狀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風聲,于是借題發(fā)揮執(zhí)意要追查該人,并借著這個名義指責張廷玉在皇宮中安插線人間隙,發(fā)展私黨,于是將之革除爵位。
人倒眾人踩,群臣見狀便紛紛勸告皇上,張廷玉原是沒有資格入廟的。但礙于先帝的承諾,乾隆并沒有罷免他入廟的權(quán)利,而是將他免官,以工作贖罪。
次年,張廷玉借學生去世之名要求歸鄉(xiāng),并主動提出放棄入廟的資格。乾隆認為他不識時務,非常時期還要回家,便通過審判罷免了他入廟資格。
1755年,張廷玉病逝,原本已無資格入廟的他,乾隆卻一改常態(tài),認為他一代老臣,使其進入太廟。
張廷玉后人是誰
張廷玉,作為清朝唯一死后破例進入太廟的漢臣,有一個弟弟張廷璐,也是歷任三朝的大臣,學識豐富,是乾隆年間最被看中的提督學政,那么此外張廷玉在歷史上還有哪些后代呢?
張廷玉有三個兒子,其中他本人偏愛長子張若靄,世襲其爵位,張若靄與張若澄均擅長書畫、詩文,留下不少傳世佳作,藏于全國各大博物館,此外他還有一個兒子叫張若溎,也于朝中任職。
張若溎,字若谷,生于安徽桐城,與清朝雍正年間中進士入仕,被任命為兵部主事,后來調(diào)職為員外郎中,升為御史大夫、晉給事中,直至刑部侍郎,任左都御史。此外,張若溎還就任殿試讀卷官以及鄉(xiāng)試的考官,出任山東地區(qū)的提督學政,總管書庫館。七十四歲時,張若溎因生病辭官退休,十分長壽,去世時享年85歲。
除了兒子外,張廷玉在歷史上還有一名著名的藏書家后代。張師亮是張廷玉的五世孫,字筱漁,家鄉(xiāng)也是安徽桐城,于咸豐六年中進士入官,在江西南昌任豐城縣令。張師亮偏愛收藏史書典籍,他的藏書閣命名為篤素堂、楊云石山房,其中他收藏的明清刻本最多,寫本有各種雜稿、文集,其他還有各種經(jīng)禮精品。除了藏書以外,張師亮還收藏各種各樣的印刻以及多種手抄秘籍。如今藏于美國的明萬歷時期的文心雕龍刻本,里面就含有張筱漁氏手抄秘笈的印刻。
張家書香門第,家庭教育的氛圍良好,因此多出人才。
張廷玉的兒子是誰
張廷玉,清朝時期的大臣,仕途起落坎坷,一度受到雍正的極度賞識與重任,他的兩個兒子張若靄、張若澄也入仕途,且善作書畫,均留下不少遺世佳作。
張若靄,又稱景采、晴嵐,給其屋舍取名為藕香書屋,家鄉(xiāng)是安徽桐城。張若靄出生于書香門第,家庭教育良好,祖父、父親均是雍、乾兩朝大學士。張若靄于1733年中進士從此開始他的仕途,升至禮部尚書,承襲父親爵位。
張若靄給朝廷內(nèi)部提供書畫,有一天太后給他一塊方形玉佩令其抄寫一份心經(jīng),次日就完成了,因而得賞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珍寶玩物。張若靄擅長山水花鳥畫,1746年歲乾隆出巡,得病回京不久便去世了,流傳多幅畫作,以及著有晴嵐詩存。
張若澄,張若靄的弟弟,字鏡壑、鏈雪,自稱為款花廬主人,于乾隆年間中進士,后來進入內(nèi)閣成為侍讀學士,兼任禮部侍郎。由于張廷玉備受皇帝重任,于是在晚年時期,令張若澄去其書房給他做助理,并此逐步升官。
張若澄多作山水畫,尤其擅長畫梅花,他的遺世佳作《塞花二十四種圖冊》展現(xiàn)了塞外的二十四幅花,風姿綽約,收于故宮博物館;《山水圖》紙本墨作,構(gòu)圖嚴密,意蘊深涵,左上加以自己的題字,講述了那個著名的月下僧人推敲的故事,如今藏于安徽桐城博物館。且張若澄著有多本文集傳世。
張廷玉本人偏愛長子張若靄,其兩位兒子都是在書畫藝術(shù)界極有造詣的人才。
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原因
張廷玉,清朝時期的大臣,輔佐過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時期遭遇不同的從政境遇,他曾在雍正時期極度受到賞識和提拔重任,后因得罪乾隆而未能安享晚年,處處受冷,那么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大的大臣為何會在死后破例進入太廟呢?
雍正在位期間,張廷玉以其絕佳文筆與政治才干頗受皇上賞識與重用,任禮部尚書,教導皇子們讀書,任《明史》主編,后執(zhí)掌改良軍機制。且張廷玉為人處事縝密老成,心思細膩獨到,皇上將眾事均與之商議,雍正死后,下詔使其入太廟。
改朝換代后,張廷玉不得乾隆待見,且二人之間屢屢爆發(fā)矛盾,最終乾隆取消了張廷玉的入廟資格,乾隆甚至對其恨得牙癢癢,那么為何在其死后,又轉(zhuǎn)變態(tài)度令其入廟呢?
據(jù)悉,是乾隆在張廷玉病逝后,為了做出眷顧老臣的態(tài)度,且對于違背先帝的遺詔也心存愧疚,于是轉(zhuǎn)變態(tài)度,寬恕了他生前的行為,謚其為文和,恩準其入廟。
然而張廷玉為什么有資格得到雍正恩典,成為破例的漢臣呢?有許多人持有這種觀點,認為張廷玉在修撰清圣祖實錄時刪減了許多對于雍正名聲不良的內(nèi)容,多加贊揚其品德,掩蓋其即位的真相,順應了雍正皇帝的意愿,并且在修著明史時也杜撰了許多雍正好品行的內(nèi)容,博得了他的好感,贏得其器重,因而能夠成為清朝唯一破例入廟的漢臣。
三朝元老張廷玉的簡介
張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于雍正年間到達了政治生涯的頂峰,他在諭旨與文字編撰、軍機制度的設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個方面直接影響了直至清代末期的歷史,除了政治功績以外,張廷玉的品行作風也極為端正。
張廷玉偏愛長子張若靄,小小年紀便登科中舉,書畫造詣也頗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個官員家做客,張廷玉看到一副名畫甚是喜愛,回家后更是屢屢贊嘆。張若靄還以為父親十分想要,便私自去將該畫要了回來,誰知張廷玉看到后極其生氣,指責兒子奪人所好,命他馬上物歸原主。
張廷玉性格仁厚,但治理官員十分嚴苛,他掌管吏部時,部下有老奸巨猾的“張老虎”,常年為非作歹人人恨不得能誅之,張廷玉不顧多位官員出面求情,執(zhí)意將其懲辦。還有一次,因為一份文件上的縣名“元氏”被寫成“先民”,張廷玉便發(fā)現(xiàn)是有人刻意篡改以勒索外省,于是驅(qū)逐了奸詐的官員。
張廷玉的工作內(nèi)容很大一部分是文字工作,編寫文史、草擬諭旨、跪受筆錄等等,張廷玉無論工作內(nèi)容多復雜繁瑣或者是多辛苦,均能完成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甚至日批百份文件,日夜加急不休也從未出過差錯,可見其文思敏捷,能一人辦十人的工作。
可惜后來由于張廷玉有一女婿涉案違法,因此張廷玉受到牽連晚年財產(chǎn)幾乎被收繳,他死后配享太廟,謚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