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故事 揭秘富可敵國的伍秉鑒家族的興衰
伍家的財產(chǎn)差不多等于清政府全國年財政收入的一半。所以,人家說他是富可敵國這是不夸張不過分的。所以那時候伍秉鑒是聞名世界的商界明星,特別是在美國人中擁有眾多的“粉絲”。
伍氏家族早先在福建是從事種茶葉的,清代的初期伍秉鑒的祖先來到了廣東,入粵以后,估計他們這個家族從事的還是廣東與福建之間茶葉的買賣。到了第五代的伍國瑩,這個家族外界才開始有了記錄。
先解釋一下“一口通商”。所謂的“一口通商”,一口通商指的是廣州,“口”指的是粵海關(guān),是廣州口岸。一口通商準確地說,是面向歐美的海洋貿(mào)易的唯一口岸。意思就是說,當時對外開放的口岸其實并不止一個廣州,但是,西方海洋過來中國貿(mào)易全部必須集中在廣州,所以現(xiàn)在人們俗稱一口通商,這是一個俗稱。所以現(xiàn)在講一口通商,你要有一個限定語。一口通商的時代是1757-1842年。
什么是十三行?“行”指的是商行,對于十三行具體來說,它指的是外洋行、洋行。也就是說,是十三家對外貿(mào)易的大公司,不是一般的小公司,是大公司。他們的所有者和經(jīng)營者我們就把他叫做十三行商人,簡稱行商。十三行就是指在廣州這么一個從事對外貿(mào)易的商人群體,因為有時候并不止十三家,有時候多于十三,有時候少于十三。所以,十三行并不是一個確指。十三行還有一個意義,就是指十三行商館區(qū),就是在文化公園附近,我們現(xiàn)在叫西關(guān)。十三行也可以指一個商人群體,它也可以指一個商館區(qū),那一片的街區(qū)。當時在整個廣州口岸里面,十三行是廣州口岸的核心。
一、伍秉鑒的家族:來自福建,投身外貿(mào)
在古代的中國,海洋貿(mào)易最活躍的兩個省是福建和廣東,為什么廣東和福建是我們國家海洋貿(mào)易最活躍的省份?
我們國家的海洋狀況是,東面除了朝鮮、日本、琉球這幾個有限的國家以外,再往東去的話,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大洋——太平洋。太平洋在當時交通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對于人類來說,是一片令人生畏的、不可逾越的汪洋。但是,東南方的情況不一樣,東南面靠近東南亞,東南亞我們過去叫南洋。從我們國家的東南過去,航海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通過東南亞,往西走是馬六甲海峽,通過馬六甲海峽再往西走可以到達印度、西亞,就是現(xiàn)在的中東地區(qū),甚至可以到達非洲東岸,非常廣闊。所以離東南亞最近的福建和廣東是海洋貿(mào)易最活躍的地區(qū),在明代和清代的時候,東南亞被很多西方國家占領(lǐng),比如說葡萄牙占領(lǐng)了馬六甲,西班牙占領(lǐng)了菲律賓,荷蘭占領(lǐng)了印度尼西亞。中國人到南洋去做生意,經(jīng)常是跟西方人打交道。
廣東和福建雖然海洋貿(mào)易都很活躍,但兩個省的情況又不一樣。福建主要是出海的通道。那么廣東,特別是廣州,主要是一個中西交易的場所,所以兩個省的情況又有點不太一樣。后來來自西方的商船,明代開始有了西方的商船,到了清代來的越來越多,西方的商船基本上都選擇了停泊在廣州。所以這么一來的話,所以廣州口岸就吸引了很多內(nèi)地的商人,其中包括了福建的商人。福建人經(jīng)常到東南亞做生意,他們經(jīng)常會跟西方人做生意,加上廣州又是中西交易最重要的場所,所以很多福建人就來到廣州了,其中就有伍秉鑒的先祖。
伍氏入粵族譜
一代 伍典備
二代 伍朝鳳
三代 圣字輩
四代 章字輩 伍章茂(字怡偉)歿于行洋
五代 國字輩 伍國瑞 伍國珩 伍國瑩
伍氏家族早先在福建是從事種茶葉的,清代的初期伍秉鑒的祖先來到了廣東,入粵以后,估計他們這個家族從事的還是廣東與福建之間茶葉的買賣。到了第五代的伍國瑩,這個家族外界才開始有了記錄。應(yīng)該說伍國瑩之前的前幾代,這個家族的日子應(yīng)該過得比較艱難,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舉幾個例子。第四代的伍章茂,他的職業(yè)是跑海上運輸?shù)?,海上運輸?shù)娘L險很大,他死在了電白。
到了第五代的伍國瑩是兄弟三個人,他前面有兩個哥哥,這兩個哥哥都很年輕就死了,而且這兩個哥哥都是終身未娶。所以,這些都可以推斷他們這個家族的日子可能過得比較艱難。到了伍國瑩就繼承了他們伍家的生意,估計不是很大的生意,反正還是繼續(xù)去做。他們那時候不是行商,他就到十三行打工,包括做做帳房、會計,后來有了起色。
伍國瑩的商名叫伍浩官,所謂商名就是從事做貿(mào)易的時候人家這么稱呼他的名字。他的第三個兒子伍秉鑒生下來以后起了個乳名叫阿浩,他就用了這個浩字,把自己的商名定為伍浩官。
1777年的時候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已經(jīng)有了浩官跟公司做茶葉交易的記錄,后來他慢慢積累了人脈,積累了經(jīng)驗,積累了資金,后來伍國瑩就開始重出行商,參與經(jīng)營的行叫做元順行,他一開始參與經(jīng)營,還不完全是他的,這時候是1783年。所以,伍氏的后人就說,“怡和行實以國瑩為始祖”。
伍國瑩是精明能干的,但是,他很不順利,他經(jīng)營元順行以后,他遭遇跟英國人、粵海關(guān)的經(jīng)濟糾紛,搞得挺狼狽的。也許因為這個原因,伍國瑩有點無心戀戰(zhàn),所以就很迅速地把業(yè)務(wù)交給了他的兒子。他的第二個兒子伍秉鈞,交給他的時候是1792年。伍秉鈞非常能干,伍秉鈞接過這個行務(wù)以后就正式的創(chuàng)辦了怡和行,“怡”字取得是第四代的伍章茂(字怡偉)的字。
但是很可惜,這位很有能干的商人伍秉鈞在35歲的時候病逝了,他的弟弟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這一年是1801年。到了1826年伍秉鑒也退居了,把怡和行的行務(wù)交給了他第四個兒子伍受昌,伍受昌是1826年接過了伍秉鑒的行務(wù)。但是,伍受昌33歲就去世了,他在1833年就把行務(wù)交給了他的弟弟伍崇曜。但是,不論是伍受昌還是伍崇曜,他們在經(jīng)商的過程中,實際上后面一直背靠著一棵大樹,就是他們的父親,也就是怡和行實際的掌門人伍秉鑒。祖孫三代一共有五個浩官,這五個浩官都很有名氣,但是,其中最重要的還是伍秉鑒和伍崇曜,伍秉鑒是第六代,伍崇曜是第七代,伍秉鑒又叫伍敦元,伍崇曜又叫伍紹榮。伍浩官的名字享譽世界,連德國的思想家卡爾·馬克思的著作里也提到伍浩官這個名字。
二、精于經(jīng)營,恪守誠信
所謂一口通商的廣州對西方的貿(mào)易主要是茶葉貿(mào)易,伍秉鑒在經(jīng)營怡和行,應(yīng)該說他的父親和他的哥哥已經(jīng)為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chǔ),但是,真正把怡和行做大做強的是伍秉鑒。伍秉鑒是一個商業(yè)天才,他有過人的精明。比如在一口通商的廣州主要是茶葉生意,在所有進口的外國商品和出口的中國商品里面,茶葉都是最大宗的商品。十三行的商人所做的生意主要就是茶葉,伍家也不例外。
其實講起來整個貿(mào)易過程很復(fù)雜,經(jīng)手人要經(jīng)過很多道程序,經(jīng)過山區(qū),種茶的茶園,一直到下來整個流程,到廣州的黃埔港,這邊是外國商船把茶葉運走,把整個茶葉經(jīng)營的過程濃縮在這個畫面上。首先是茶區(qū)的茶農(nóng)要把茶交給茶區(qū)的茶商,然后從茶區(qū)的茶商再到廣州的茶行,廣州的茶行再交給十三行的商人,十三行的商人再賣給外國商人,是這樣一個流程。
十三行的商人在一口通商的時候是壟斷性的商人,當時在廣州有很多外國人在做生意,這些外國人帶來的是西方的進口商品,要在廣州買中國的出口商品。在內(nèi)地有很多商人也到廣州來,他們帶來了很多中國的出口商品,再買很多西方的進口商品再到國內(nèi)去,是這樣一個情況。但是,十三行商人是壟斷的,外國商人也好,中國商人也好,所有進口、出口的都要經(jīng)過十三行商人,主要是指大宗的商品。而且十三行商人并不多,少的時候只有幾家,多的時候十幾家,壟斷的特權(quán)是朝廷給的。
從運輸?shù)穆吠?,那時候的茶葉主要是在武夷山,福建的北部,還有安徽的南部和江西婺源那一帶,我們就舉武夷山為例,因為武夷山出口茶葉最多。茶葉先從武夷山走一段山路,然后到江西的河口鎮(zhèn),從河口鎮(zhèn)通過一條河(信江),又通過鄱陽湖到南昌,又通過南昌,這段是水路。第一段是山路,河口是水路到南昌,南昌就是贛江的下游,然后通過南昌一直順著贛江水路,一直到南安,就是贛江的盡頭了,不能再走了。接著又要把船換成挑夫去挑,挑過廣東背面的南嶺山脈,經(jīng)過湞江梅關(guān),然后再到南雄。到了南雄再換上船,這里就是湞江,南雄到曲江之間一條很窄的江叫湞江,通過湞江運到曲江,到這里就是北江了,小船換成大船,大船再從北江一路直下廣州十三行。
所以這個流程很復(fù)雜,經(jīng)手人這么多道,流程這么復(fù)雜,你可想而知,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茶葉的質(zhì)量都會受影響。但是,伍家采取了什么措施,現(xiàn)在沒有記錄,所以我也不能亂說。但是,肯定伍氏家族的怡和行有一整套很精明、很高明的措施,而且是“以品質(zhì)為王”的措施,保證了茶葉的質(zhì)量。所以,外國商人高度評價怡和行的茶葉,只要這個茶葉上貼上“怡和行”的標志,就被外國的公司鑒定為是最好的茶葉。一般來說,怡和行的茶葉賣出去的價錢也比較高,特別是美國商人,大多數(shù)是跟怡和行打交道的,買他們的茶葉。正因為怡和行能夠保證質(zhì)量,而且能夠按時交付茶葉,所以怡和行的利潤也就水漲船高了。
當時在廣州口岸貿(mào)易最占壓倒優(yōu)勢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我們看看怡和行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交易,伍秉鑒的怡和行在東印度公司的交易里面一直占了很大的份額,伍秉鑒當了總商以后,他們在東印度公司里面的份額是占最高的。舉1830年為例,這一年怡和行賣出的茶葉是50800箱,占的份額是整個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買的茶葉里面18.6%,價值1274000兩。這還沒有加上其他國家的商人,還沒有加上英國個體戶的商人,他們加在一塊的話,怡和行每年賣茶葉的交易額達到了幾百萬兩的數(shù)目。
美國人跟怡和行做生意做的最多,美國人幫襯怡和行幫襯得最多,伍秉鑒也慷慨的幫助美國人。比如在道光三年(1823年)的時候,曾經(jīng)有一個美國人欠了伍秉鑒72000多元。因為那個時候,廣州口岸的白銀分兩種,中國的白銀是元寶型的,但是,外國的白銀是硬幣,叫做銀元。有個美國波士頓的商人欠了伍秉鑒72000多元,因為他經(jīng)營得不好,他還不起,清政府就不讓他回國。后來伍秉鑒知道了這件事情,就把他找來問清楚了情況以后,伍秉鑒就說“你是我的第一號老友,你是一個很誠實的人,只不過你不走運,這樣吧,我現(xiàn)在就當你的面把欠條撕了,你回去吧?!边@個事情影響很大,因為72000多元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
波士頓商人欠了72000多元,在這件事情發(fā)生的幾年前是嘉慶皇帝的60大壽,這是國家大事,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爭相去進貢,去送禮。嘉慶皇帝60大壽的賀禮,十三行商人都是要做的。當時天寶行的商人梁經(jīng)國送得最多,送了2萬多兩白銀,合成銀元應(yīng)該是3萬多元左右。也就是說,那個時候這么大一件事情,天寶行行商送給皇帝60大壽的禮才3萬多元,而波士頓商人欠伍秉鑒的是70000多元。
所以這個事情他做的很高明,如果你僅僅用伍秉鑒的仗義去理解這件事情,我覺得可能還不夠。打個比方,就像我們在軍事上,有時候是為了最后更大的勝利,有時候往往會主動放棄一些城池。正因為伍秉鑒這樣做了,伍秉鑒做了這么大的生意,他這種慷慨之舉肯定是有想法的。果然他這么一做以后,伍秉鑒的大名在外國商人廣為流傳,直到今天,最近一個美國的歷史學家寫了一本書,他在這本書里面又提了這件事情,伍秉鑒怎么慷慨。提完以后這位歷史學家克·杰·多林再一次提到這件事情,還有評論。他說伍秉鑒更是聲名遠播。他的正直、友善甚至傳到了波士頓、紐約和許多對華貿(mào)易活動興盛的港口,從而成為在美國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
怡和行的信譽為各國商人而稱道,比如大名鼎鼎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常常把怡和行當成自己的銀行。因為那個時候的貿(mào)易有點像我們今天的交易會一樣,我們今天的交易會是有限期的,每年兩次,每次多長時間。那時候也是這樣,有貿(mào)易季,只有半年是做生意。做完生意的半年以后,西方的商船返航回國了,還有少數(shù)西方人留在了廣州。那么,這些留在廣州的人,按照中國政府的規(guī)定,你不能住在廣州,你要走,到澳門去,等到下一個貿(mào)易季的時候再請你們過來。他到澳門去的時候,因為珠江邊十三行商館區(qū),珠江邊那一帶都是外國商館,他們要離開這里到澳門去,他們手頭有很多錢,不像現(xiàn)在有銀行,但那時候沒有銀行。怎么辦?英國東印度公司當時最牛,他們就把錢存在怡和行。比如1818年嘉慶的二十二年,東印度公司在臨離開廣州去澳門之前就把57萬元的現(xiàn)金存在伍秉鑒那里。
三、全球視野,開放意識
伍秉鑒和他的怡和行,一個是精明,一個是誠信,但是,我覺得精明和誠信是所有成功商人的共通之處,也就是說,所有成功的商人,他都可以說是精明的,誠信的。伍秉鑒的怡和行跟這些其他成功商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這個就是我最想說的,是他的全球視野、開放意識。也就是說,在古代中國的商人里面,最具全球視野、海洋觀念、開放意識的就是十三行商人。而伍秉鑒家族是其中一個典型,是一個突出的代表。這并不是說廣州的商人特別聰明,不是這樣子,或者說廣州的商人長的腦袋跟別人不同,也不是這樣。主要是那個時代那個環(huán)境給了十三行商人一個特定的條件。
因為十三行現(xiàn)在要做電視紀錄片,我們上個月在廣州圖書館就搞了一個新聞發(fā)布會,要開拍了。我們想把外國領(lǐng)館的領(lǐng)事也請過來,當時我們臺里面還跟我講,范老師,能不能開列一個領(lǐng)館的名單,那時候跟廣州一口通商有關(guān)系的國家,能不能開個單子給我們,我們就按這個單子去找領(lǐng)館,他們說有點關(guān)系的都寫上。我后來想了想,我就開列了20個國家,還沒開全名單。你想那時候十三行的商人是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經(jīng)商的,你要是不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去做生意,你不以這種心態(tài)去面向海洋,面向世界,你在十三行根本就別想混,就像你要是生在湖南的話,你自然就喜歡吃辣椒,道理是一樣的。
當時廣州口岸的對外貿(mào)易占壓倒優(yōu)勢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這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珠江邊的(現(xiàn)文化公園那里的英國商館),那時候東印度公司的總部在倫敦,廣州這里等于是一個分公司或者叫辦事處,你都可以這樣理解,那時候廣州人把它叫做英國商館。
伍秉鑒跟英國東印度公司有密切的交往,有很多生意來往,除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另外比如說還有印度的商人。道光初年,有一個在廣州做買賣的印度商人,叫做默萬吉·馬尼克吉·塔巴克,他跟伍秉鑒之間有些生意上的來往。過了沒多年以后,他的一個遠親也是印度商人,叫做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來到廣州以后是做棉花買賣的,因為印度的棉花非常好,大量的棉花會銷到廣州來,他也跟伍秉鑒之間有了生意上的來往,慢慢慢慢大家就熟了。
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做棉花生意發(fā)了財以后,他后來回到孟買,他就在孟買扎下了根。伍秉鑒就請他做了怡和行在印度的代理商,于是伍秉鑒跟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之間就是生意頻頻、書信頻頻。直到現(xiàn)在,在孟買的檔案館里面還保存著一批伍秉鑒給詹姆塞特吉·吉吉博伊的信件,現(xiàn)在還保留在那里。
最能體現(xiàn)伍秉鑒家族開放意識的是他們和美國的關(guān)系,1783年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勝利,戰(zhàn)勝了英國的軍隊以后,英國承認它的獨立。1783年剛剛獨立的美國非常弱小,很貧窮,很弱小,地方也很小,人也很少,也很窮,也沒有朋友。所以那時候作為那么小的美國,他們怎么走出困境,他們就看上了對華貿(mào)易,想通過對華貿(mào)易來擺脫他們的困境。因為那時候?qū)W美的貿(mào)易是集中在一口通商的廣州,所謂的對華貿(mào)易實際上就是對廣州的貿(mào)易。
就在獨立戰(zhàn)爭勝利以后的第二年,美國第一艘對華貿(mào)易的商船“中國皇后號”就來到了廣州,不過它掛的是英國旗,但實際上美國船。來到廣州以后,他們就由“中國皇后號”開啟了中美之間的貿(mào)易,同時也開啟了中美之間的關(guān)系?;蛘叻催^來說,中美的關(guān)系就是從美國商人跟十三行商人,跟廣州口岸的通商關(guān)系開始的。今年剛好是230周年,當時的美利堅合眾國有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勁頭。美國人來到廣州以后,馬上就顯示出一種后來者居上的優(yōu)勢,伍秉鑒就很聰明地看準了這一點,所以他就很重視跟美國人做生意,很重視發(fā)展跟美國的關(guān)系。而且到后來的時候,伍怡國基本上是專門做美國生意,特別是跟美國在中國廣州最大的企業(yè)旗昌洋行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有一個美國人長期住在廣州,他叫亨特,他有一段記錄,他說伍秉鑒專和旗昌洋行一家合作,它的對外貿(mào)易全由旗昌洋行一家代理,他在武夷山區(qū)擁有大片茶園,每年將從該處出產(chǎn)的名茶——功夫運往倫敦,它在英國市場上很受歡迎。他的交易額很大,全部由他駐廣州的代理人辦理,這個代理人指的就是旗昌,他非常信任這些代理人,放手讓他們?nèi)プ觥K呢浳镙敵龅接?、美國和印度?/p>
那么,伍家和旗昌結(jié)合在一起,實際上就是伍秉鑒委托旗昌去幫他的代理人,這是一個雙贏的結(jié)果。為什么說是雙贏?就是旗昌是依靠著伍秉鑒的怡和行,他實際上是靠著一棵很大的經(jīng)濟支柱。反過來,伍秉鑒的怡和行又在旗昌洋行那里得到什么好處呢?因為十三行基本上是坐鎮(zhèn)廣州的,美國人不同,美國人是滿世界上跑去做生意的,所以美國人國際貿(mào)易的經(jīng)驗非常豐富,伍家也就是利用了美國人這種國際的經(jīng)驗。還有一個好處是,他們委托旗昌,他們把很多的貨物可以運輸,或者是把貿(mào)易做到國外去。因為中國官府對這些卡得很死,很嚴,這樣一有了委托人,一有了旗昌洋行就好辦了,這些是美國人做的,等于就是不受中國官方的追查,也不受中國官方的勒索。
另外,伍秉鑒也沒有讓自己的財富趟在自己家里睡覺,他還要想辦法,他就是靠著這些在美國的代理人,不斷的去向美國投資。在那個年頭,在古代向美國投資的商人你還能找出誰。比如說伍秉鑒通過旗昌洋行的股東來投資美國鐵路,密歇根中央鐵路和柏林敦和密蘇里河鐵路就是伍秉鑒參與投資的,除了鐵路,還有美國的證券交易和美國的保險業(yè)務(wù),怡和行都參與投資了。也正因為這些商業(yè)活動,為怡和行贏得了世界性的影響。所以我們講是全球視野、開放意識,這些都說明了。
四、富可敵國,萬眾追捧
正因為怡和行的成功,所以他們積累了驚人的財富,在今天有不少的文章,不少的場合伍秉鑒都被宣傳為是“世界首富”。作為我個人,我個人一般不特別這樣強調(diào),我只是想客觀的闡述這個事實。有美國學者曾經(jīng)有這樣的講法,當代的美國學者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弗蘭克·薩奈羅曾經(jīng)說過“到1834年,伍浩官不僅是行商最重要的成員,而且可能是那個時候世界上的首富?!?/p>
2001年,美國的《華爾街日報》搞了一個專輯,他統(tǒng)計了過去1000年里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位是中國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紳、劉瑾、宋子文、伍秉鑒。成吉思汗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后代忽必烈是元朝的皇帝,和紳是清代的一個大貪官,是乾隆皇帝的寵臣,劉瑾是明代的大太監(jiān),也是一個大貪官,宋子文是蔣家王朝的皇親國戚,是民國的財政部長、外交部長。還有一個就是伍秉鑒。有的學者分析,這6個人里面,只有伍秉鑒一個是純粹的商人,只有他的財富是純粹的商業(yè)財富,盡管他是壟斷得來的,雖然具有壟斷權(quán),但畢竟它是商業(yè)財富。
伍秉鑒到底有多少財富?這又是亨特說的,“浩官究竟有多少財產(chǎn),是大家常常談?wù)摰脑掝}”。這個“大家”主要是指西方人,他在西方人里面很多“粉絲”,像我們今天大家在全世界議論喬布斯一樣的,那時候伍秉鑒是大家很傾慕的一個商人。但有一次,因提到他在稻田、房產(chǎn)、店鋪、錢莊,以及在美國、英國船上的貨物等各種各樣的投資,在1834年,他計算一下,共約值2600萬元。當時的購買力約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倍,以現(xiàn)在的錢幣來說,他擁有5200萬元。
當年清政府的年財政收入是4000萬兩,伍氏家族財產(chǎn)是2600萬元,換算成銀兩就是1872萬兩。清政府的年財政收入才4000萬兩,也就是說,伍家的財產(chǎn)差不多等于清政府全國年財政收入的一半。所以,人家說他是富可敵國這是不夸張不過分的。所以那時候伍秉鑒是聞名世界的商界明星,特別是在美國人中擁有眾多的“粉絲”,西方的“粉絲”對他的羨慕我們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曾經(jīng)有一艘美國船,這個船造好了下水,這艘船就命名它叫“浩官號”。
英國兩個大鴉片煙販子,查頓和馬地臣勾結(jié)在一起,然后兩個在廣州成立了一個洋行。查頓馬地臣洋行的英文名叫Jardine, Matheson and Company,他們同時為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叫怡和洋行。所以現(xiàn)在一說怡和就有兩個,一個是伍秉鑒的怡和行,一個是查頓和馬地臣的怡和洋行。
《洋行之王》這本書就是怡和和它的商業(yè)帝國,這本書是講英國的怡和洋行,不是伍秉鑒的怡和行,這么大的洋行也用了伍家的名字。不管今天的人對他怎么評價,但是,有一個事實你不能否認,從十三行開始一直活躍到今天的外資企業(yè)唯一的是怡和洋行,怡和洋行到現(xiàn)在仍然在活躍著,跟中國古代、近代的很多大事件都產(chǎn)生了交集。
(PPT)這幅畫因為掃描效果不好,實際上這個畫畫得非常漂亮,是當時跟十三行關(guān)系很密切的一個畫家錢納利的作品,這幅畫很漂亮,這幅畫長期掛在香港的匯豐銀行里面。錢納利在1830年畫了這幅畫,第二年1831年錢納利還把這幅畫拿到英國的皇家美術(shù)學院去展覽。值得說明的是,一幅這么有名的畫像,為什么錢納利要畫這個畫像,他不是應(yīng)畫中人伍秉鑒的要求去畫的,他是應(yīng)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廣州的大班普頓的請求畫的這幅畫,你就可想而知那時候西方人對伍秉鑒的這種感覺。
五、與官博弈,落花流水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伍秉鑒的畫像全都是穿官服的,他是商人,但是,我們看到他的畫像全部是穿官服,為什么商人這么喜歡穿官服?就十三行商人的社會地位有幾點我想說明一下。
1.士農(nóng)工商
2.官貴民賤
3.藐視產(chǎn)權(quán)
4.保商制度
在中國的古代社會里面,士農(nóng)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不管你賺了多少錢。中國又是一個皇權(quán)至上的國家,代表皇權(quán)來行政的是一個龐大的、強力的官僚體系,所以是官貴民賤,這是社會的常態(tài)。尤其十三行商人的頂頭上司粵海關(guān),那時候粵海關(guān)的關(guān)長叫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都是皇帝的嫡系部隊派到廣州來收稅的,就好象今天黃埔軍校的校長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胡宗南、杜聿明、張靈甫是他的嫡系部隊,那時候的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就是粵海關(guān)的關(guān)長,都是皇帝的嫡系、心腹。
當年的英國人看到了十三行的商人有這么一句評論,英國約翰·巴羅說“行商見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會發(fā)抖……”。
另外一個英國人岱摩很快通過十三行商人,他看清楚了中國商人在中國的社會地位,他這段話講的很有意思。岱摩說“在海關(guān)監(jiān)督面前——他們都是高級官員——行商們從來都行跪拜禮,跪倒在地,叩首多次。即使某位驕傲的官員允許他們起身,他們的眼睛也從不會超過他的官服的第九??圩?,疏忽了這項嚴格禮節(jié),行商就會遭到最嚴厲的亂棒責打,如同處罰一個普普通通的轎夫。”第九??圩邮鞘裁次恢茫款I(lǐng)口是第一個,第九??圩拥搅耸裁吹胤?,那種視線,你從來不敢看他那么高,你想想行商那種表情。這是他的親眼所見。
我們大家很熟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賣炭翁賣的炭,第一句話就說明,他砍柴燒炭,炭的產(chǎn)權(quán)是屬于賣炭翁的,但是,當他把炭拿到街市上賣的時候,突然間來了兩個人,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蕦m里的太監(jiān)和爪牙來了之后,不由分說,把一車炭拉起就走。所以,拿著皇帝的文書就說“這是皇帝的命令”,拿走就拿走了,你一點奈何都沒有。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十三行商人也是賣炭翁,專制王朝從來都蔑視產(chǎn)權(quán),政治權(quán)力就是就天然的搶劫權(quán),合理的,這是天然的。十三行的商人也是,他們的財產(chǎn)被官府和朝廷可以隨時去剝奪。
這段話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法國商人寫給廣東官府的一個報告里的一段話,“借辦貢物名色,需一索十之惡習,宜加嚴禁也。查從前采辦貢物,關(guān)憲每先列單,當面飭令行商購備,定價不過敷用而已。近十余年來,每遇需用一件,關(guān)吏與內(nèi)司與地方官,向各行索取,奚啻十件,日無寧晷,以一件藉辦貢物之需,或藉為某大人自貢之用,余則歸其私囊,任意單派,無論行商之有無,日催坐迫,或索銀兩代買,或指已向某店買到,令還銀兩,不一而足。若不應(yīng)與,則挾恨尋事,慘不勝言。”這就是伍秉鑒所處的時代,就這樣,那你說他跟賣炭翁有什么區(qū)別?
另外,還有一個保商制度的問題,所謂的保商制度就是,當時的大清王朝,官員是很尊貴的。我們現(xiàn)在叫外國友人,那時候外國人被中國人看不起,叫蠻夷。嘉慶九年(1804年)兩廣總督倭什布:天朝國法森嚴,大臣、官員不準與番國交接。官員是不能跟外國人混在一起的,不能夠見面的。那么,在廣州口岸這么多外國人,這么多外國的事要跟官府打交道,怎么辦?好辦,有十三行商人。所以,當時有一種“保商制度”,所謂保商制度就是,十三行的商人在中間,外國人也好,官府也好,這兩頭有什么事情都是通過十三行的商人,這叫保商制度。外國人來了一定要找一個保商,這個保商就要對這個外國人所有的一切負責任,什么事情都要負責任,包括你收稅也好,包括刑事案件也好,包括你的吃穿住行,保商要把他所有的東西包起來,所有的風險你都要擔起來,有什么事情官府找你。他就夾在中間,這邊的西方人很強悍,那邊的中國官府很蠻橫,中間是很弱小的十三行商人,就是這么一種制度。
馬克思說:“如果諸位看一看文件,便會發(fā)現(xiàn),當約翰·包令請求會見葉總督時,總督是準備會見他的,不過指定商人伍浩官的座落在城外的房子作為會見地點……約翰·包令卻覺得,除了總督官邸以外,到任何地方去有失尊嚴……”。
那時候已經(jīng)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了,不是一口通商的時候了,總督答應(yīng)見了,不過不能在官方的地方見他,會見的地址要安排在伍浩官的家里。約翰·包令就不干,他說要見的話,就在總督官邸,除了總督官邸以外,到其他任何地方去都有失尊嚴”。因為約翰·包令是當時的英國特派全程大使,等于是英國欽差大臣,代表英國來辦中國的事情到中國來。后來約翰·包令就接任了香港總督。馬克思就講到了這件事情。雖然那時候已經(jīng)沒有保商制度了,那時候已經(jīng)一口通商結(jié)束了,但是,那種歷史慣性還在,外國人跟官府之間有什么事情十三行在中間就要起中介作用。
前面講了這么多的情況,這就是十三行商人所處的環(huán)境。這樣的情況下,十三行商人該怎么辦?他們有什么對策?首先就是要捐官,花大筆的錢去買官。雖然買來的官沒有實權(quán),是個虛名,虛名也是官,他也可以有頂戴,也有官服,所以我們看到伍秉鑒是穿官服的。
伍秉鑒捐的官是三品,那是最高的,當時十三行商人里面能夠捐到的官是最高的,后來到了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可能他的兒子伍崇曜不知道因為什么事情,朝廷認為他還算是有些功勞,就賞了個二品給他,伍秉鑒是三品。除了捐官以外,還要積極主動的去勾結(jié)官府,不但要勾結(jié)廣東的官,還要勾結(jié)朝廷的官,要大把大把的撒銀子,而且要從你一開始當行商的時候就要撒銀子。你要當行商要申請,因為行商是個壟斷的商人,你一定要經(jīng)過官府的批準,最后要皇帝恩準了,有皇帝的上諭你才能當行商,當時是個很重大的事情。按說這個事情是公事公辦,等于申請一個營業(yè)執(zhí)照,但是,私下里他要給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行賄一大筆銀子,你想得到營業(yè)執(zhí)照你要行賄多少銀子呢?史料上一般的記載是2-6萬兩才能得到營業(yè)執(zhí)照,這是私下的行賄。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很多自愿的、被迫的捐輸,什么事情動不動就找你們行商捐錢。
有歷史學家統(tǒng)計,1801-1843年,伍家怡和行僅送禮、捐輸和報效的銀錢1600萬兩,1834年,伍氏整個富可敵國的家產(chǎn)才1872萬兩,但是,他們的捐輸達到了1600萬兩,這是有歷史學家的統(tǒng)計。這是一個說法。
還有一個說法,光緒年間《廣州府志》:計伍氏先后所助不下千萬,捐輸為省內(nèi)冠,在全廣東省里他的捐輸是最多的。十三行商人長期以來在外國人和官府兩頭極力的周旋,往往還是力不從心。在1831年的時候,因為英國商館是在珠江邊,英國人想在珠江邊搭建一個碼頭,由怡和行出面跟官府疏通這件事情,當時伍崇曜出面到廣東官府去出面疏通這件事情。當時的廣東巡撫聽了以后非常不高興,勃然大怒,發(fā)怒要把伍崇曜殺了,嚇的伍受昌馬上跪在地上跪了一個多小時,旁邊還有粵海關(guān)的監(jiān)督,粵海關(guān)的監(jiān)督就幫著說情。由于他跪了那么長時間,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又說情,最后才免于一死,當時把伍受昌嚇得要死。兩年以后伍受昌就病逝了,然后他的五弟伍崇曜才頂上來。所以有些專家學者說伍受昌英年早逝,恐怕跟那一場事故很有關(guān)系,就是英國想擴建碼頭的事情,可能很有關(guān)系。
直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是1857年,那時候伍秉鑒已經(jīng)去世了,盡管那個時候,隨著一口通商的消亡,一口通商結(jié)束了這個制度以后,保商的制度也就跟著消亡了。但是,因為那種慣性還在,當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英國人就攻打廣州,這時候官府又叫怡和行出面在中英之間進行調(diào)情,實際上就是議降。
當時《倫敦新聞畫報》在1857年2月21日里,《倫敦新聞畫報》里有這樣一句話,“另一張速寫表現(xiàn)英國駐廣州領(lǐng)事在卸任時跟伍浩官、盧茂官、潘啟官等老一輩的行商們辭別的情景。”第一個名字是伍浩官,伍秉鑒已經(jīng)去世了,這個伍浩官是伍崇曜。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這張速寫。
這些商行已經(jīng)用西方的禮節(jié)來跟西方人打交道,行商們是握手,左邊第一個行商領(lǐng)頭的估計應(yīng)該是伍崇曜,右邊這個是英國駐廣州的領(lǐng)事,叫做巴夏禮,你看到這個場面,好象大家比較平靜,比較友好,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回事。這個巴夏禮長期在十三行,這是一個中國通,在十三行,他把自己練成了一個中國通。這個人是非常暴躁和驕橫的一個人。所以,當時伍崇曜找他去調(diào)停的時候,他也照樣是脾氣非常大,然后狠狠地打了伍崇曜一個耳光,當時搞的伍崇曜非常狼狽。所以我剛才說,在與官博弈的時候,商人只能是落花流水。
六、慘淡經(jīng)營,走向衰落
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的簽訂,鴉片戰(zhàn)爭的結(jié)果以《南京條約》為結(jié)束。《南京條約》廢止了一口通商,改成了五口通商,一口通商結(jié)束了。同時還規(guī)定英國人可以跟任何中國商人做生意,也就是結(jié)束了十三行商人的壟斷權(quán)。對外貿(mào)易壟斷過去集中在十三行商人的手里,現(xiàn)在沒有這個壟斷權(quán)了。在鴉片戰(zhàn)爭中,伍氏家族當時卷在了漩渦里面,經(jīng)歷了國難、家難以后,年邁的伍秉鑒心力交瘁。所以他在1842年12月23日,《南京條約》簽訂的幾個月以后,伍秉鑒給他在美國的朋友羅伯特·福布斯寫信說“如果我現(xiàn)在是青年,我將認真地考慮乘船往美國,在你附近的某處定居。”當時他已經(jīng)不可能了,身體已經(jīng)不允許了,在他說這話的半年以后他去世了。
所以,美國歷史學家埃里克·杰·多林在他的書里面說“1843年9月4日,伍秉鑒去世,享年75歲,為舊中國貿(mào)易畫上具有象征性的句號。他幾乎是廣州體制的化身?!边@里的舊中國貿(mào)易指的是由十三行壟斷的一口通商的廣州外貿(mào)體制。
(PPT)這幅油畫畫得很好,在很多的權(quán)威學者的著作那里我看到了這副圖,全部寫的是伍秉鑒。但是,伍秉鑒的后人再三跟我說,這個不是伍秉鑒,這個是伍崇曜。昨天晚上我還跟伍家的后人打電話,他還主動地又跟我講,范老師,那幅畫是伍崇曜,不是伍秉鑒,我現(xiàn)在沒辦法去鑒定這個到底是伍崇曜還是伍秉鑒。
《南京條約》一口通商變成了五口通商,五口通商以后,中國的外貿(mào)中心很快就轉(zhuǎn)到了上海,上海取代了廣州,成為中國外貿(mào)的中心。而且這個時候,除了上海以外,廣州南面有個香港,香港開埠以后,很快就繁盛起來了。所以,當時的局勢對十三行非常不利,在這種情況下,怡和行就改成做茶行,那時候無所謂壟斷了。但是,在廣州十三行里面,伍崇曜仍然是商界的領(lǐng)袖,還有其他的商業(yè)活動。比如說怡和行在美國還有投資,他還是美國旗昌洋行的大股東,等等這樣的活動。但不管怎么樣,怡和行都已經(jīng)從勝轉(zhuǎn)衰,慘淡經(jīng)營,風光不在。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十三行被焚毀,對伍家又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由于有各種各樣客觀的原因,也由于伍家的后人不爭氣,在伍崇曜以后伍家再也沒有商業(yè)的英才,伍氏家族迅速衰落,然后消失在歷史深處。所以,我想用伍家后人伍凌立的一番話來作為我今天發(fā)言的結(jié)束,我看了這段話以后挺感慨的。
“伍氏后人有的轉(zhuǎn)向仕途、文人墨客、藝術(shù)人生;有的轉(zhuǎn)向?qū)W習洋技科學,崇尚科技強國;有的面對外國列強侵略戰(zhàn)爭,走向投筆從戎的道路,從軍救國;而有的則過著寄生性的生活,揮霍無度,幾代人未干過工作,結(jié)果,終因喪失生存能力,靠變賣財產(chǎn)渡日;更有甚者,好逸惡勞,瞞天過海,欺詐、政治投機,缺德敗家。從中或許能讓人驚訝?。繛槭裁粗袊y有百年的家族(或民族)企業(yè)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歷史上在中國富商后人中,似乎還是難走出衰落怪圈……。不知是家族文化的悲衰,還是國家民族文化是悲衰?”
這是伍氏后人伍凌志立先生文章里的一段話,讓人感慨萬分。我今天在這里談?wù)勛约阂恍┳x十三行的體會,十三行的故事浩如煙海,今天僅僅是談?wù)勎楸b和他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