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東瀛浪客宮崎滔天 日本浪人的中國革命夢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前往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一臉虬髯的東洋浪人宮崎滔天在典禮上情緒激動,伏地大哭。眾人問之,答曰:“恨我生不是中國人!”
1
就職典禮上的浪人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從上海坐小火車前往南京,抵達兩江總督署轅門,于晚10時開始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
總統(tǒng)府大堂燈光明亮,前檐懸掛有橫幅:“吾大中華民國吉期良辰”,兩邊立有一對豎幅:“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在整個典禮現(xiàn)場,播放著激昂的《馬賽曲》,孫中山等人略帶疲倦,但神情莊重。
參與此次就職典禮的兩個外國人很受矚目。其中一位,是曾因駝背矮小而被西點軍校拒收的美國兵法天才荷馬李(Homer Lea),另一位,就是一臉虬髯的東洋浪人宮崎滔天。
次日,新總統(tǒng)孫中山設(shè)宴招待宮崎一家,賓主相談甚歡,并憶及十多年前落難日本時的舊事。孫中山不忘贊揚宮崎夫人槌子廚藝好,稱,“荒尾村的生魚片真好吃”。生魚片,是日本人招待賓客的最高禮節(jié)。
1897年,避難日本的孫中山到訪熊本縣宮崎老家荒尾村,受到了宮崎夫婦的盛情款待。生魚、醬湯、燉魚、醋飯卷、鰻魚等等,凡是鄉(xiāng)下能弄到的,宮崎夫婦竭盡所能。孫中山愛吃雞,宮崎夫人每日必以雞入菜。不過,孫中山似乎不習慣生魚片,在荒尾村,著實瀉過一陣肚子。
在荒尾村款待孫中山之時,宮崎一家,生活頗為拮據(jù),招待一桌好菜,實為不易。
2
三兄弟的革命夢想
1897年之前,宮崎滔天對孫中山并不了解,只隱約知道孫于1895年曾在中國南方策劃了一次革命,在日本媒體偶爾對清國現(xiàn)狀的報道中,孫被稱為是“廣州暴徒巨魁”。
宮崎滔天1871年出生于九州武士浪人之家,父親是劍道教師。1877年西鄉(xiāng)隆盛舉兵反對明治政府時,主張自由民權(quán)的兄長宮崎八郎加入并戰(zhàn)死戰(zhàn)場。八郎之后,宮崎三兄弟皆走上體制外的自由平權(quán)道路。哥哥民藏,熱心于土地平均,日后影響了孫中山“平均地權(quán)論”的形成;二哥彌藏,主張“去中國結(jié)識英雄,共同復興中國,恢復人權(quán),創(chuàng)世界新紀元”。彌藏為實現(xiàn)理想,身體踐行,剃發(fā)易服,混入在東京中國商人群體,并結(jié)識了孫中山摯友陳少白。
彌藏與兄弟滔天皆認為,唯有復興中國,才能引領(lǐng)亞洲對抗白種人的霸權(quán)。在認識孫中山之前,宮崎滔天就兩度訪華,希望結(jié)交中國革命志士,同圖大業(yè)。
1897年5月,宮崎滔天在橫濱拜訪了陳少白。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臨別,陳少白贈宮崎一小冊子,稱“這就是那個人”。
陳少白所贈英文小冊,即孫中山所著《Kidnapped in London》(《孫逸仙倫敦蒙難記》)。此前一年,孫中山在倫敦誤入中國公館,遭清廷拘押,其英國老師奔走相救,由于英國外相的強烈干預,清廷不得已釋放了孫中山。此書在英語世界引起巨大轟動,聲名遠播。
宮崎滔天急欲結(jié)識革命家孫逸仙。
3
與孫逸仙結(jié)刎頸之交
1897年7月,滔天得知孫中山在8月16日抵達日本橫濱,寓陳少白居所。滔天從香港緊急啟程,前往橫濱。
滔天抵達寓所,女仆說客人尚未起床。滔天立庭院等候,良久,聽“嘎吱”開窗聲,一穿睡衣的紳士向外探視,正是照片上之孫中山。兩人互相致禮問候。滔天見“他剛剛起來,口未漱,臉也未洗”,感到“有點輕率,不夠穩(wěn)重”,心中疑慮“我?guī)椭@個人究竟能否完成一生的志愿呢?”
話鋒一轉(zhuǎn),進入中國革命的議題,孫中山詞鋒犀利,有條不紊,“一言重于一言,一語熱于一語”,宮崎滔天大為動容,悔不該以貌取人,“從那一天我便為他傾倒”,“余于茲與孫逸仙初結(jié)刎頸之交”。
隨后,宮崎滔天邀孫中山訪問熊本,在荒尾村的一個星期,兩人就中國革命之手段、前景,大亞洲主義等論題,徹夜長談。宮崎滔天由是欽服孫中山之學識與見地,遂許以驅(qū)馳。
1898年,宮崎滔天將《Kidnapped in London》譯成日文,定名為《清國革命黨領(lǐng)袖孫逸仙:幽囚錄》,在此書前言中,滔天稱孫的革命黨乃當今中國秘密會黨中“最文明、最革命的組織”,一反此前孫中山被輿論界視為“反賊”的形象,為革命正名。
以后十年,孫中山數(shù)度亡命日本,兩人相知相助。宮崎為孫介紹了日本政界相當有影響力的犬養(yǎng)毅等人,并幫助孫中山建立同盟會,并數(shù)度參與孫中山發(fā)動的革命。從軍火籌備到作戰(zhàn)方略的制定,甚至于親臨前線,數(shù)度涉險。
20世紀初期,宮崎滔天的家,往往是早期同盟會會員的活動據(jù)點,宮崎滔天與黃興、胡漢民、汪精衛(wèi)、戴季陶等人來往密切。
4
一笑相逢在此時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宮崎在日本從報上得知了這一消息,激動難當,稱:“二十五年的辛苦,這才算看到了結(jié)果。被人們嘲笑成空想啦、夢想啦,總算成功了?!?/p>
十多年來,宮崎滔天一家傾其所有支持孫中山及其革命事業(yè),等到中國革命爆發(fā)之時,宮崎滔天卻沒有盤纏前往中國。據(jù)宮崎夫人槌子回憶,宮崎滔天傾心為革命奔走,不顧家計,至妻兒愁苦。宮崎對妻子說:“為革命用的錢,我能弄到,可養(yǎng)妻活兒的錢卻弄不到。你該自己想想辦法了?!睂m崎夫人不得已,便跟著荒尾村的農(nóng)村一起燒貝為石灰,以求生計。
宮崎滔天貧病交加,憂憤難當。好在他鄰居素知宮崎滔天之大氣節(jié),為他東拼西湊了一些盤纏,他的中國之行才得以告成。
宮崎于10月18日到了上海。他在那里打聽到孫中山仍在歐洲,便立即乘船沿長江上溯,去會見正在武漢指揮守衛(wèi)戰(zhàn)的黃興。其時,黃興敗退回滬,在鎮(zhèn)江遇上宮崎,于是相約同往上海,并賦七律《贈宮崎寅藏》:
“獨立蒼茫自詠詩,江湖俠氣有誰知?千金結(jié)客渾閑事,一笑相逢在此時?!?/p>
一個月后,宮崎收到從東京轉(zhuǎn)來的孫中山的電報,稱其即將抵達香港。宮崎聞訊大喜,連忙乘船去香港。機緣巧合,宮崎等人在船上見到了孫中山。孫中山為紀念這次重逢,不單和大家合影留念,還特地揮筆作書贈給宮崎:
“紀念清之亡年十二月二十日重逢香港舟中,宮崎先生屬,孫文書?!?/p>
人物名片
宮崎滔天(1871~1922)原名宮琦寅藏,出生于日本九州熊本縣(今熊本縣荒尾市)的一個武士寒門。1897年結(jié)識孫中山,從此跟隨孫中山支持中國革命。1902年,寫成《三十三年之夢》,描述追隨孫中山的事跡。1905年參加同盟會籌備會議,1906年主持創(chuàng)辦同盟會重要宣傳刊物《革命評論》。1907年成功調(diào)和了孫中山、黃興矛盾。1911年追隨孫中山北上返滬,見證了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1922年卒,終年51歲。
閱讀延伸
孫中山評價宮崎
1922年12月6日,51歲的宮崎滔天與世長辭。1923年1月,孫中山在上海親自發(fā)起并主持了“宮崎滔天先生追悼大會”,他稱宮崎為“日本之大改革家”,對中國革命“有極大之功績”,其逝世使中國人民“失去一良友”。他說:“為革命舍生忘死者,乃宮崎兄弟也?!?/p>
宮崎與毛澤東淵源
1916年10月,黃興于上海病逝,次年2月其靈柩歸葬湖南,宮崎滔天由日本來長沙參加黃興葬禮,宮崎的到來吸引了兩位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學生,他們給宮崎寫信,邀請他到校演講。這兩位學生是蕭植蕃(蕭三)與毛澤東。
宮崎滔天慨然應允,赴湖南第一師范作了演講,主題為“亞細亞的振興,黃色人種的團結(jié)”,據(jù)說此番演講,深受歡迎。
1956年滔天之子宮崎龍介訪華,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主席提及了此事。宮崎龍介歸國后不敢怠慢,遍找所藏,后來真的發(fā)現(xiàn)了這一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