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大才女之一凌叔華 一生與畫有不解之緣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春風駘蕩,冰山融釋,一大批被珠埋的老作家又露真容、顯崢嶸。凌叔華的《花之寺》、《愛山廬夢影》和《古韻》等佳作再度問世,獲得贊譽。一般讀者認同的是作家的凌叔華,畫家的凌叔華卻鮮為人知。蓋一是她文名太盛,二為她的畫作罕見,甭說真跡,連復制品都難覓。
凌叔華是大自然的崇拜者。她的畫作題材"大半是數(shù)千年來詩人心靈中蕩漾涵詠的自然",北京的胡同、倫敦郊外的風景、泰晤士河的霧嵐和蘇格蘭的湖光,都在她的筆端熠熠生姿。更多則是春蘭、秋菊、秀竹、凌波仙子和蜜蜂、蜻蜓之類的花卉和小生靈。畫道之中,水墨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她的文、畫同風,一如其人,"輕描淡寫,著色不多,而傳來的意味很雋永"。其簡約、淡雅,神韻欲仙。1943年武漢大學校慶,凌叔華作《水仙》長卷志賀。
她的一位學生晚年憶及此畫,印象仍十分深刻,他說:"凌老師的畫力求從淡雅上把捉氣韻,不設色,不蓊染,滿幅清麗的葉與花,脫盡塵俗,似乎是焚香清供的那一類。"再看這幅山水橫幅:秋水、蘆葦、古柳之間,一老翁拋絲,悠然獨釣秋色。題語是:"閑來靜坐學垂釣,秋水秋色入畫圖"。充滿文人情趣。朱光潛先生稱贊她的畫是"一個繼承元明諸大家的文人畫師,在向往古典規(guī)模法度中,流露出她所有的清逸風懷和細致的敏感"。齊白石在讀她《夜景》后作詩頌揚:"開圖月是故園明,南舍傷離已五春。畫里燈如紅豆子,風吹不滅總愁人。"一種清幽、感傷、婉約與纏綿浸淫尺素。
一生與畫有不解之緣
凌叔華研讀的是外文,但她一生與畫有不解之緣
她出生于丹青世家。父親凌福彭曾與康有為同榜進士,并點翰林,授一品頂戴,官至順天府尹、直隸布政使,工于詞章書畫。母親亦通文墨,愛讀詩書。外祖父本系粵中畫壇高手,家藏書畫極豐。其父與學界畫壇時彥過從甚密。康有為、俞曲園、辜鴻銘、齊白石、陳寅恪等社會名流是她家的??汀K挠⒄Z啟蒙先生是辜鴻銘。凌叔華耳濡目染,幼時對繪畫便有興趣,常在家中粉墻上練筆。家人即延聘慈禧宮廷女畫師繆素筠教習,后正式拜丹青名家王竹林、郝漱玉為師,還得齊白石的親傳。她在這種強烈的藝術氛圍中薰陶、成長,俾使畫藝日進。
生平用功夫較多的藝術是畫
凌叔華自言生平用功夫較多的藝術是畫二十年代,陳師曾、齊白石組織畫會,十分活躍。只要有人折柬相邀,畫家們便召之即來,茶馀酒后,濡毫染紙,直抒胸臆后,盡興而去。凌叔華在《回憶一個畫會及幾個老畫家》一文中,有具體生動的描述。那個畫會是由她作東主辦的,陳師曾、姚茫父、王夢白、齊白石、陳半丁、金拱北等晤聚品茗、把盞后,凌叔華裁紙磨墨請眾人合作《九秋圖》。姚范父題款:"九秋圖,癸亥正月,半丁海棠,夢白菊,師曾秋葵,?泉松,白石雁來紅,養(yǎng)庵桂花,拱北牽牛紅蓼,姚茫父蘭草,集于香巖精舍,叔華索而得之,茫父記。"此畫被凌叔華視為藏畫中的精品。撰寫此文時,我詢及凌叔華女公子陳小瀅此畫今何在,她痛心地說,失于戰(zhàn)亂。所幸的是她家留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