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容 > 祛斑方法 > 正文

臉上有色斑怎么辦? 幾個偏方幫你輕松祛除

2015-09-02 09:51:2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臉上有斑困擾著很多愛美女性,人到了中年成年累積的毒素就會浮現(xiàn)在皮膚表面,很多色斑就是這樣形成的,那么對于色斑我們有哪些怎么的偏方呢?

色斑是和周圍顏色不同的斑點。色斑主要是由于后天因素造成的,類型比較多,常見有:胎記、色素痣、老年斑。

色斑,是指和周圍顏色不同的斑點。色斑是由于皮膚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種常見面部呈褐色或黑色素沉著性、損容性的皮膚疾病,多發(fā)于面頰和前額部位,日曬后加重,多見于女性,與妊娠 ,長期口服避孕藥的月經(jīng)紊亂有關(guān),屬于中醫(yī)的黛黑斑、肝斑。目前常用菲絲麗妮祛斑產(chǎn)品調(diào)理,通過內(nèi)調(diào)外養(yǎng)模式,和諧祛斑。

臉上有色斑怎么辦? 幾個偏方幫你輕松祛除

臉上有色斑怎么辦? 幾個偏方幫你輕松祛除

臉上有斑點的原因

1、陽光對皮膚造成的累積性傷害。

2、生活緊張,作息無規(guī)律,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增加黑色素的異常分泌。

3、新陳代謝功能減慢,黑色素無法正常排出。

色斑治療方法

補血養(yǎng)血調(diào)氣色——自制藥膜美皮膚

對于皮膚黯黃的人,大都屬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證??捎冒总蜍?、白術(shù)、白芷自制面膜。一般是白茯苓30克、白術(shù)15克、白芷15克先打成粉,然后取適量藥粉和水調(diào)勻,敷在臉上。每周2~3次,堅持敷用一段時間,可見效。

白茯苓具有祛斑、祛痘和美白滋潤肌膚等功效,還可以擴張血管。白術(shù)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強,氣血充盈,皮膚自然變紅潤。白芷其 氣芳香,能通九竅,辛香散結(jié)而入血止痛,故長肌膚,芬芳而辛,故能潤澤?,F(xiàn)代醫(yī)學發(fā)現(xiàn),白芷有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延緩皮膚衰老的作用。三者同用,則脾胃調(diào),氣血盛,故能美肌膚。

喝茶養(yǎng)出好氣色——雪蓮枸杞紅花飲

對于宮寒的女性、怕冷的人來說,大都陽氣不足,因而不能溫通經(jīng)脈,氣血不暢,表現(xiàn)在皮膚上則出現(xiàn)膚色不澤的現(xiàn)象。對此,可以嘗試喝一點雪蓮枸杞紅花飲,用天山雪蓮粉5克、枸杞10克、紅花3克泡水喝。

天山雪蓮性溫,有除寒、祛風濕、通經(jīng)活血、溫腎助陽的功效。枸杞有養(yǎng)肝、滋腎、潤肺的作用。紅花有活血通經(jīng)的作用。三者同用,陽氣盛,氣血通,自然氣色佳。但該茶飲不適合熱性體質(zhì)的人服用。

中藥內(nèi)服斑點消——疏肝解郁祛瘀湯

對于一些臉上有斑的人士來講,特別是女性,如有黃褐斑、妊娠斑,可以選擇疏肝解郁祛瘀湯,因為這類人大都屬于肝氣郁滯、痰瘀積滯之證。選用的藥物有當歸、白蘚皮、白蒺藜各20克,煎煮后服用。建議在服用前,咨詢一下中醫(yī)皮膚科專家,對癥后可以用這3味藥堅持服用2個月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

當歸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為血中之要藥,有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可以使皮膚細嫩。白蘚皮具有燥濕、 祛風解毒之功效。白蒺藜具有祛風疏肝、行氣活血的功效。三者同用,肝氣疏、痰瘀除、氣血調(diào),故能悅氣色。其中,白蘚皮這味藥性偏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其它食療方

1、柴胡玉竹飲

材料:柴胡、玉竹、白茯苓各10克。

功效:柴胡舒肝理氣、安定神經(jīng),玉竹美白潤膚,白茯苓健脾胃、潤膚美白。

適用對象:壓力大、悶悶不樂或更年期荷爾蒙失調(diào),易導(dǎo)致肝氣郁結(jié),常伴隨胸悶、易發(fā)脾氣等。

2、黑糯米補血粥

黑糯米、桂圓和紅棗是大家都知道的補血的好東西,再加上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山藥,益氣養(yǎng)血的功效更明顯。桂圓雖然可以補血氣、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但是因為不易消化,每次盡量下七八個就可以了。

3、枸杞紅棗飲

材料:枸杞、何首烏、黃耆各20克,去籽紅棗3-4顆。

功效:枸杞補血、何首烏補肝腎、黃耆補氣、紅棗補脾胃使肌膚紅潤有光澤。

適用對象:營養(yǎng)不均衡、減肥導(dǎo)致脾腎虛弱,面無血色、月經(jīng)延后、白帶多。

提醒:便秘、口臭者不適合。

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如何去除色斑有了一些了解了呢,去色斑的方法有很多,如果大家沒有試過360常識網(wǎng)推薦的方法,不妨來試試,當然效果也是因人而異的,希望以上內(nèi)容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